2025年度诺贝尔奖各奖项全部揭晓,舆论场泛起阵阵波澜。一个热议焦点便是由获奖者国籍而衍生出的国家科技实力对比。
“为什么中国人又没能获奖?”“日本诺奖得主这么多,中日差距到底在哪?”我们相信,诸如此类的忧虑和发问,绝大多数源自对中国发展创新的关心,网友们“爱之深责之切”。但不得不说,若将复杂的、长周期的科学发展问题,简化为一场奖项数量对比,不仅无益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更会在无形中催生妄自菲薄的心态。
诺贝尔奖历经百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最负盛名的荣誉之一。虽然含金量有目共睹,但客观地说,对该奖也始终存有一些争议。比如,评选标准时而“漂移”。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科学家,被广泛质疑研究成果与物理学关系不大。比如,评选结果“时差”较大。有统计指出,获奖者做出代表性工作距离获奖的平均时间差达十多年。比如,评选理念存在分歧。由于时代背景局限,诺奖强调个人或小团队的决定性贡献。而今天的重大科学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跨学科、跨国界的协同攻关。
诺贝尔文学奖与和平奖的争议则更为突出。多年来,这两个奖项的评选结果与西方价值观、地缘政治利益高度绑定,使得奖项的普适性与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沦为“偏见认证”乃至“政治武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跳出“得没得奖”的焦虑,我们可以看到,70余年来,中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从“两弹一星”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杂交水稻到载人航天,我们在一个个关键领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这种以应用为导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看起来似乎无缘诺奖,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长足动力,为中国强化基础研究、攻坚前沿科技、拥抱新一轮产业革命提供了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近些年,我们将基础研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大规模、持续性投入,但果实还需要更多时间来孕育。我们不必因为一些领域尚处于“追赶”状态就觉得将永远落后,应给予科技创新更多的耐心。而一些别有用心者之所以热衷于用诺奖数量来“敲打”中国,只是为了通过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不适合”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如果我们也陷入这种“唯诺奖论”的逻辑,恰恰落入了对方设置的话语陷阱。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最广阔的应用市场,这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此时此刻,我们要客观理性正视差距,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不被一时的指标或外界的噪音所干扰。
面对诺奖,我们应持何种心态?答案是“平常心”。这也是一种成熟自信的大国国民心态。不唯诺奖,不是否定诺奖的价值。但需要明确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从来就不是为了获得这奖那奖。拿没拿诺奖,中国科创都会踏踏实实走好我们自己的路,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