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许多国际媒体都在播放以下画面:加沙城的街道上,瓦砾堆间偶尔可见巴勒斯坦人弯腰搜寻着什么——他们既在寻找可用物资,也在寻找失踪亲人的遗骸。这片苦难的土地在经历一年密集战火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丝喘息之机。10月10日中午,停火协议正式生效,加沙南部连接埃及的拉法口岸重新开放,600辆载有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卡车得以进入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土地。
这场停火协议的达成,被视为美国政府在中东外交上的一个重要突破。特朗普总统站在以色列议会的讲台上,面对热烈的欢呼声宣布:“战争已经结束。”然而,在看似胜利的表象背后,是超过6.7万名巴勒斯坦人的生命永远消逝,是加沙地带78%的建筑受损、几乎没有工业幸存的人间地狱。
特朗普的中东之行确实营造出了一幅“胜利巡礼”的景象。从以色列议会的热烈掌声,到埃及沙姆沙伊赫和平峰会的多国领袖云集,这位以“交易艺术”自傲的总统总是在不同场合炫耀自己在中东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在沙姆沙伊赫,他与埃及总统塞西、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共同签署了一份支持加沙停火协议的文件,这一幕被其支持者称为“历史性时刻”。
这份被特朗普誉为“历史性转折点”的协议,核心内容体现在他的“20点计划”中。该计划旨在成立一个技术官僚政府负责加沙的重建工作,同时将哈马斯排除在权力之外。根据计划,哈马斯将被解除武装,地区安全由一支国际部队负责,而在巴勒斯坦能够承担治理责任之前,特朗普本人将担任监督委员会的主席。这种安排实质上将加沙变成了一个由美国、以色列等牵头共同监管的“保护国”,却未能给予当地居民应有的政治权利。
特朗普之所以能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促成停火,得益于其独特的施压式外交风格。他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要求其接受先前拒绝的条款;同时通过卡塔尔、土耳其与埃及等中间方向哈马斯发出警告。这种多方施压的策略,结合地区大国对局势进一步恶化的担忧,最终促使各方回到谈判桌前。特别是在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多哈的哈马斯代表团未果后,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更加统一了反对以色列行动的立场,这为特朗普的斡旋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这份停火协议的脆弱性在生效之初就已显现。哈马斯迄今仅归还28名在押期间丧生人质中的8具尸体,理由是“在废墟中寻找坟墓困难”。作为回应,以色列威胁将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减半,并暂缓重新开放拉法口岸。更令人担忧的是,哈马斯武装人员迅速重新出现在加沙街头,不仅恢复巡逻执法,还对所谓的“通敌者”进行公开处决。这些迹象表明,双方对协议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巨大分歧。
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巴以双方积累了数十年的仇恨与不信任。《奥斯陆协议》签署以来,巴以之间大大小小冲突不断,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及其后以色列疯狂报复造成的巨大创伤,更是很难在短时间愈合。如今,大多数以色列犹太人将巴勒斯坦领土视为一个失败的准国家,认为其充斥着腐败、恐怖主义和反犹情绪。对巴勒斯坦人而言,他们将以色列视为一个无赖国家,认为其执意占领巴勒斯坦土地,并频繁实施暴力行为。民意调查显示,2012年有61%的以色列人支持“两国方案”,如今支持这一方案的人可能仅占四分之一。另一项民调显示,50%的巴勒斯坦人支持哈马斯突袭事件,87%的人否认哈马斯犯下暴行,41%的人支持武装抵抗。
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据巴勒斯坦常驻联合国观察员曼苏尔表示,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近期英国、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内外压力下也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标志着西方此前在外交上保护以色列的共识正逐渐瓦解。在欧洲多个城市,数十万人走上街头声援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军事行动。这种国际舆论的变化为和平进程创造了新的外部环境。
当前,停火协议第二阶段谈判已经启动,核心问题包括以军完全撤出加沙地带、哈马斯解除武装等关键议题。然而,双方立场依然南辕北辙:哈马斯坚持将以色列结束占领、巴勒斯坦建国作为完全解除武装的前提条件;而以色列政府仅同意第一阶段协议,未对以军完全撤出作出承诺。这种根本性的分歧使得后续谈判举步维艰。以色列不愿完全撤出加沙地带,担心安全真空会导致哈马斯重建军事力量,而哈马斯则要求以全面撤军为前提。这种互不信任使得谈判进程充满变数。
眼下的加沙,哈马斯武装人员巡逻的身影与街头处决“叛徒”的枪声,构成停火后的混乱景象。而在另一边,以色列国防军仍占领加沙地带55%的领土,士兵们继续枪杀被指控“逼近部队”的巴勒斯坦人。这些现实无不提醒世人,当前的和平是何等脆弱。
在加沙这个几十年来冲突不断的地方,当下仍是一个喘口气的时刻。和平虽渺茫但新契机的确存在,不过前路肯定布满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