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庆祝门诊量“创佳绩”背离了医者初心

2025-10-17 01:56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庆祝门诊量“创佳绩”背离了医者初心

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10月16日,兰石医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新员工不懂规矩自己发的,医院正在处理。

看似偶然的“喜报乌龙”事件,虽被指系“新员工不懂规矩”所为,却由此引发舆论强烈争议。它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下医疗行业深层的价值迷失——当医疗机构将门诊量、手术量等量化指标视为“业绩”炫耀时,是否已偏离“医者仁心”的本质?

量化指标本是管理工具,异化为“政绩工程”则背离初心。门诊量与手术量固然可以衡量医院的运行效率,但将其包装成“喜报”大肆宣扬,则无疑是将患者视为填充数据的“数字”,而非需要救治的生命个体。在这种被扭曲的激励机制下,部分医疗机构为追求数据增长,可能导致小病大治、轻症手术、重复检查等过度医疗行为屡禁不止。国家卫健委近年来持续整治“唯指标论”考核体系,正是为纠偏这种本末倒置和背离初心的现象。

医疗机构发“喜报”炫耀业绩并非个例。此前就有医院在大厅电子屏上祝贺“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还有一些医疗机构以挂横幅、贴春联等方式来祝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将患者就诊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折射出医疗机构商业化倾向对医德伦理的侵蚀,这无形中造成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隔阂。对比国际医疗典范,梅奥诊所的核心价值观明确写着“患者的最大利益至上”,其年报从不公布门诊量数据,而是聚焦于疑难病症的治愈率与患者满意度。数据不能说明医疗实力,只有摆脱数据崇拜思维,才能更好服务患者,为患者排忧解难。

由医院“喜报”让人不禁想起清末一位湖南湘乡老中医在自家药铺门口写的一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他希望人们都没有疾病,哪怕药架上的药卖不出去而落满灰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上医治未病”之说。著名医学博士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而患者趋之若鹜,但他却并不开心:“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此等思想境界或不失为践行医者仁心的典型范例。

对于医院营销,国家早已划出红线。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医疗广告认定指南》明确指出:医疗机构若通过主观评价、效果承诺或数据对比方式推介自身,即构成医疗广告。所谓“喜报”,正是以喜庆色调和祝贺语态,将数据成果转化为自我褒扬,实为变相营销。可见,此类行为不仅违背医疗伦理,让众多患者心寒,还涉嫌践踏法律边界。

“医生看的不仅是病,更是病人。”唯有将患者尊严置于数据增长之上,才能不在数据狂欢中迷失方向,也才能筑牢医患信任的基石。期待医疗机构能把门诊量转化为患者口碑,将手术台数升华为生命救治的勋章,切实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使命。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张玉胜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