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庄严时刻与“九一八”的警世钟声交织,历史的回响再次于时代长廊中激荡,那段血火铸就的岁月穿越时空,深深叩击着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弦。十四年抗战,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家园的钢铁长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已永载民族史册,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
回望烽火,我们读懂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当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对祖国的忠诚。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的铮铮誓言;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敌周旋,牺牲时胃里只有草根棉絮;赵一曼烈士受尽酷刑仍坚守秘密,用生命书写“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壮丽诗篇……这深沉的爱国情怀,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致敬英烈,我们领悟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关键在于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正面战场将士们浴血奋战,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英勇周旋,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各地群众自发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前线,海外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文艺工作者用作品鼓舞士气,形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局面。这种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在今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传承精神,我们坚定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精神,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东北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中坚持斗争,“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西南后方民众在敌机轰炸下坚持生产,保障抗战物资;爱国工程师和工人们在简陋条件下建起战时工业,造出武器支援前线。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有外援就自力更生,这种在绝境中奋起、于逆境中前行的奋斗意志,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基因,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在复兴道路上继续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历史烽烟已散,精神启示永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从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书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丰台区委组织部 刘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