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阐明了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党百年奋斗的价值底色,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履职尽责的行动标尺。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必须从信念、能力、作风三个关键环节发力,把为民理念转化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
锚定信仰坐标,厚植人民至上思想根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论断既是历史规律的总结,更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根本遵循。回望百年党史,从 “为人民服务” 根本宗旨的确立,到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的践行,党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共克时艰中凝聚起磅礴力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思践悟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让人民至上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为民初心不偏、服务方向不歪。
聚焦使命责任,锤炼为民服务过硬本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民服务既要有真心,更要有真本事。新时代新征程上,各类风险挑战日趋复杂,群众需求从 “有没有” 向 “好不好” 转变,这对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 “本领恐慌” 的紧迫感,主动钻研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提升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坚持走基层、听民声,定期深入社区村落、田间地头,摸清群众实际需求,学会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易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切实解决好群众的 “急难愁盼” 问题。
恪守实干准则,永葆清正廉洁政治本色。“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党员干部的作风好不好,群众感受最直接,也直接影响为民服务的实效。党员干部要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 “重痕迹轻实绩”“重口号轻行动” 的现象,树立 “办实事、求实效” 的政绩观,把更多精力放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要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坚决不碰 “红线”、不越 “底线”,以务实清廉的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凝聚起群众支持、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员干部唯有以信念铸魂、以能力赋能、以作风守线,方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理念,为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力量。
作者:丰台区委组织部 李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