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9月22日,包神铁路把光伏、储能一并拉进牵引供电系统,国铁首个“新能源+重载”项目宣告投运,万吨煤列第一次靠阳光加速,也在我国重载线上刻下“零碳”起跑线。
创新协同,把“波动电源”训练成“靠谱动力”。铁路用能“靠煤吃煤”,即便电气化全面铺开,上游电源仍以火电为主。包神线的不同在于,把沿线煤渣场、护坡、站房屋顶统统变成“电厂”,绿电直送接触网,不再经过层层变电。电流一进一出之间,牵引能耗的“含碳量”被削去一块,煤运大通道开始“煤中减煤”。
新能源常被诟病“靠天吃饭”,铁运却最怕“掉链子”。项目给电网加了道“储能缓冲闸”,阳光过剩存起来,列车刹车收回来,缺电瞬间放出去,功率波动被抹平,行车安全不受干扰。看似只是加了几组电池,实则把“波动电源”训练成“靠谱动力”,让绿电第一次在大载重、大密度的重载场景里站稳脚跟。
包神铁路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典范,若把东中西主要通道沿线空地、屋面、车站逐步利用,电气化铁路将摇身一变成为“分布式电站”,既跑列车也跑数据,既运煤炭也送绿电。届时,铁路减排不再局限于“油改电”,而是直接削减上游火电,碳账本从“燃料端”转到“电源端”,减碳空间豁然开朗。
包神铁路的汽笛声提示我们:只要接口对得上,重载列车也能成为新能源的“大客户”。当钢轨与电线同向延伸,中国铁路不仅运送旅客和货物,也将运送风和阳光。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铁路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推广,铁路将成为绿色能源的重要载体,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更大力量。(党雨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