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当抗战胜利80周年的礼炮声响起,当博物馆里的枪炮、泛黄的家书静静诉说过往,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总在思考:那段烽火岁月里的精神密码,如何能在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中焕发新的力量?答案,藏在先辈“以生命赴使命”的抉择里,更要落在我们“以实干践初心”的行动中。
回望14年抗战路,“青年党员”从来都是冲锋陷阵的先锋。21岁的杨靖宇带着抗联战士在林海雪原中与敌人周旋,冻饿交加时仍说“革命就像这漫天风雪,越冷越要挺住”;29岁的赵一曼在酷刑面前始终坚贞不屈,留给儿子的遗书中“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字句,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他们也曾是会想家、会害怕的年轻人,可当“党员”二字扛在肩上,便把个人的青春理想,融入了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义。那时的他们,用“宁死不屈”的骨气、“向死而生”的勇气,在黑暗中撑起了民族的希望——这便是老一辈党员用热血写就的信仰,也是我们必须传承的精神根脉。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了枪林弹雨,却有了新的“战场”。今年夏天,北京遭遇了严重的山洪灾害,社区医生于鸿庆在危险关头舍己为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壮丽华章,践行了自己生前入党的决心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承诺;在世界科技竞争的赛道上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印奇,一位85后AI企业家,在人脸识别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创业初期,他带着团队在中关村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日夜攻关,从算法优化到场景落地,用五年时间让中国AI技术走出国门,服务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在党员学习会上分享心得时说:“先辈们用小米加步枪打赢了战争,我们要用代码和算法守护国家科技主权。”这些在各自岗位上的坚守,其实都是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就像先辈守护着国家,我们守护着他们用热血换来的发展机遇,用“不服输、不退缩”的劲头,扛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有人问,80年过去了,我们还需要记住什么?我想,记住的不只是历史的伤痛,更是先辈们“团结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内核。作为年轻党员,我们不仅要做历史的“见证者”,更要做精神的“传承人”,在支部学习时,把党的精神讲得更生动,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工作岗位上,把“精益求精”刻进日常,用实干诠释担当;在面对困难时,想起先辈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不抱怨、不退缩。
80年前,先辈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山河无恙;80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代年轻党员,正以青春之名续写新的篇章。因为我们知道,党的旗帜之所以鲜红,是因为有无数先辈的热血浸染;民族复兴的道路之所以宽广,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奔跑。这,是我们对历史的承诺,更是对先辈的告慰。(魏天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