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法治科技双轮驱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从理念觉醒迈向系统创新。以严密法治守护青山、以绿色科技重塑山河、以全民行动绘就画卷的中国特色生态治理之路,正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中国智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追求,贯穿中华文明始终。从北宋苏东坡浚西湖通运河的古老智慧,到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闪耀真理光芒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脉络在神州大地绵延不绝、生机勃发。如今,正以系统性创新与丰硕成果,在法治保障、科技赋能与全民共建的交响中,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厚重而鲜活的中国方案。
法治铸盾,制度筑基,护航绿水青山行稳致远。“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祁连山固体水库对河西走廊的润泽,与其生态破坏导致的古城湮灭形成警示性反差。历史印证,生态长治久安,必有法治铁律护航。这二十年,正是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空前完善、刚性约束不断强化的二十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史上最严环保法”利剑高悬,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雷霆震慑,“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体系层层压实。制度效能正转化为磅礴生态效能: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历史性突破90%,长江、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保持优等,2025年太湖水质达Ⅲ类标准,创近十五年最优。以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已成为中华大地上最醒目的生态底色。
科技赋智,创新驱动,激活生态治理澎湃动能。“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织就“天眼”,遥感遥测、大数据建模与AI智能决策平台,推动治理从被动响应迈向智慧感知、系统修复。科技创新不仅革新治理手段,更催生绿色新质生产力澎湃涌流。“两山”理念发源地浙江湖州,践行理念二十载,GDP能耗降幅近半,高新企业数量增长35倍。塞罕坝从飞鸟无栖树的荒漠,通过科学造林蜕变为苍翠林海,森林覆盖率从11.4%跃升至82.5%,成为凭借科技修复生态的世界典范。麋鹿重引入突破关键技术,实现种群万级增长,建成亚洲最大基因库。绿色科技正深度融入生态血脉,铸就高质量发展最鲜明底色。
众智众力,全民奔赴,绘就美丽中国最大同心圆。河长制的深化实践,将“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的江南水韵从绍兴延伸至全国万千河湖。河长主动亮相、履职公开、公众评议监督,使“职责之水”融入“民心之流”。累计排查整治23万余个入河排污口,完成率超90%,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每一泓清流的重现,都是政府、企业与公众握指成拳的见证。从清明文明祭祀的移风易俗,到环保志愿行动的涓滴汇聚,可持续的生态价值观已嵌入当代生活的肌理。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站在“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历史坐标回望,一条法治为纲、科技为翼、全民共赴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路已清晰铺展。从3046公里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锁边壮举,到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林草碳汇量稳居世界首位的骄人业绩,绿色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动人的色彩。面向未来,持续注入科技创新澎湃动力,筑牢法治与制度根基,激发全民行动伟力,“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转型”战略部署,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永恒的中国智慧。(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