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如此调研糊弄谁

2025-09-26 06:34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如此调研糊弄谁

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3年内仅2次顺道前往调研,每次停留不足半小时,并安排拍照“打卡”……近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进行通报,其中一则打卡式、作秀式调研案例引发关注。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和部门正是依靠调研工作,推动了问题的解决,但诚如上述案例,调研不深不实的老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蜻蜓点水”,一天跑多个点,握握手、说两句话、拍几张照就走;有的“浅入浅出”,时间越短越好,过程越简越好,只看亮点不看痛点,专捏“软柿子”;有的“指手画脚”,基层干部群众没见几名,便开始指指点点,把调研搞成了说教……如此种种,不带问题去也不拿办法回,看似忙忙碌碌实则无所作为。

调研本是为了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而上述各路“秀法”,只动腿、不动心,恰恰落入了“脚尖上的形式主义”。具体来讲,首先是没耐心。调研不是一锤子买卖,需要细致调查、反复走访、长期关注,可一些干部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毅力、韧劲,来时一阵风,碰到问题就打退堂鼓。其次是不虚心。调研的过程是与基层探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过程。不少干部却总是放不下架子,指示多、求教少,调研自然难有实效。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调研,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其本身就是问题。

调研功课实不实,挖掘的问题准不准,形成的思考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决策的质量,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可以说,调查研究连着真知与行动,连着信息与决策,决不能任形式主义侵蚀。“四不两直”开展调研的方式之所以备受好评,启示我们,调查研究应做到“脚步轻,脚印深”。身入心也入,群众才会欢迎,基层才不反感。在调研中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在调研后把对策提实、把机制细化,如此调研才有意义。

“越是深入调研,就越心明眼亮,越感到肩上担子很重”“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不少党员干部的调研心得也启示我们,传家宝永不过时。旗帜鲜明反对形式主义,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夫、苦功夫,各项工作才能更加接地气、解民忧、得民心。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晁星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