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国旗在联合国总部前摇曳,但这片旗帜下的土地却仍被占领、分裂,被战火所笼罩。9月21日至22日,在纽约联合国大会召开期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法国、比利时等十余个西方国家不顾美国反对,相继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至此,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0多个国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波承认浪潮标志着西方传统盟友体系在巴以问题上的重大分化。然而,这些承认更多是象征性姿态,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实际处境——领土被占、内部政治分裂、人道危机持续——依然严峻。
本轮承认潮,是继2024年5月西班牙、挪威、爱尔兰三国同日承认巴勒斯坦国后,西方国家的第二波集体承认行动。英国首相斯塔默在视频声明中表示,此举是为了“恢复和平与两国方案的希望”;加拿大总理卡尼提出“构建和平未来的承诺”;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称承认巴勒斯坦是“协同努力、为两国方案再创势头的努力”。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联合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同时,也明确设定了限制条件:在加沙实现停火且所有人质获释前,法国不会在巴勒斯坦开设大使馆。
西方多国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背后,是加沙地带空前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描述加沙“饥荒蔓延、医疗系统崩溃、民众无处栖身”。接近两年的冲突已造成至少65000多人死亡,超过55万人被迫离开位于加沙地带北部的加沙城向南撤离。联合国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问题独立国际调查委员会9月16日的报告认定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对巴勒斯坦人犯下“种族灭绝”罪行,并指出责任在于以当局最高层。这一结论加剧了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不满。以色列近期的一系列行动引起巨大争议,正在全方位突破“两国方案”的原则与生存根基。
西方国家的国内政治考量也是重要因素。英国首相斯塔默长期面对执政党工党内部左派议员及支持者的压力,不得不慎重对待选民态度。同时,欧洲国家也有意通过此举展现战略自主性。俄罗斯专家卢基扬诺夫指出,欧洲观察家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欧洲的战略价值急剧萎缩,其全球影响力呈灾难性衰退”。在这一背景下,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为既能回应国内民意压力,又能展示外交独立性的相对低成本选择。
以色列对国际承认行动反应强烈。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巴勒斯坦国不会建立”,并强调自己“数十年来阻止建立危及我们存在的巴勒斯坦国”。以色列采取了实质性反制措施。8月中旬,以色列批准了一项在东耶路撒冷建造3400套定居点住房的计划,该计划将切断东耶路撒冷与约旦河西岸的联系。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一计划将“彻底埋葬巴勒斯坦建国的想法”。
尽管获得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承认,巴勒斯坦建国面临的核心障碍并未消除。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仅能管理约旦河西岸约40%的土地,而加沙地带则由哈马斯控制。自2007年以来,两地不仅地理上分隔,政治上也分裂了18年。最后一次总统与议会选举是在2006年,这意味着现在36岁以下的巴勒斯坦人从未在西岸或加沙投过票。巴勒斯坦政策和调查研究中心5月组织的一项民调显示,哈马斯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支持率均高于承认以色列、支持“两国方案”的法塔赫。支持“两国方案”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均不到半数(累计约47%),而以色列人中只有21%认为有可能与巴勒斯坦实现两国解决方案。
国际承认的外交努力与现实地缘政治之间存在明显落差。欧盟最近宣布对以色列实施制裁,包括暂停部分贸易优惠条款,但每年2.2亿欧元的实际成本对以色列经济影响有限。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国际社会对“两国方案”的支持,但对结束加沙冲突作用有限。美国的态度仍是关键因素。美国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称,总统特朗普认为承认巴勒斯坦国是“对哈马斯的奖励”。美国在联合国对以色列的“否决权保护”为其留存了战略回旋空间。与此同时,一些重要国家如德国和日本选择不加入承认行列。这些国家的谨慎态度反映了七国集团内部的分歧,也凸显了巴勒斯坦建国之路的复杂性。
正如约旦河西岸杰宁市市长穆罕默德·杰拉尔所说,外交承认的重要性在于“它确认了巴勒斯坦人民拥有其国家这一事实,哪怕这个国家处于被占领状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定居点仍在扩张,以色列军队继续在约旦河西岸行动,加沙的重建遥遥无期。欧盟的制裁、西方的承认,这些举措虽尚未架起足以拦停战车的路障,但也一定程度上照亮了道义红线。真正的转折点可能需要等待美国政策调整、以色列国内压力加剧以及巴勒斯坦内部达成真正和解的多方联动。在此之前,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梦想仍将徘徊在象征与现实的鸿沟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