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至8月,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6.83亿吨,日均装车18.4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5%和4.3%。这组数据不仅体现运能规模持续扩大,更折射出物流运行效率与服务质量的稳步提升。铁水联运“一单制”、重点能源精准调度、数字平台建设等措施,在提运量增长,降成本上取得实效。
近年来,铁路在多式联运与运单制度上的推动,正是从“打通环节、减少重复”入手,把原本分散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差、时间差和制度差变成可以计量和管理的成本项。以95306平台推出的多式联运“一单制”为例,这一制度把海运、港口、码头与铁路的运单、报关与调度环节更紧密地联接起来,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次结算”的闭环运作。数据显示,平台已上线78条“一单制”产品线路,前8月累计发送铁水联运集装箱1148万标箱,同比增长17.5%。
制度贯通带动系统性机制变革。首先,运输时间确定性增强,企业得以降低安全库存,压缩仓储及流动资金占用;其次,换装、验票和空驶频次减少,车辆、集装箱周转效率明显提高;再者,运单透明化与结算闭环为物流金融挂钩创造条件,使融资从“事后补贴”转向“基于业务的前端支持”。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物流服务从“量增”到“质效提升”的转型。
多项试点案例印证“一单制”改革的实际成效。例如,准东至佛山某合作项目实现全程运输时间压缩约6天,运费降低4%;樟树至营口试点线路运输时间缩短5天,运费下降10%。这些成果表明,通过简化中间环节、减少无效等待,铁路运输正在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
与此同时,铁路正借助数字化手段将更多隐性成本转化为可管理、可优化的变量。95306平台的推广,使运单、调度、报关等环节信息更加透明,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运输状态,减少等待和沟通成本;数据积累还支持运能的动态调配和运力的精准投放,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铁路在现代物流体系中,不仅仅承担“运输量”的任务,更在“效率、稳定性、体系整合”上展现着关键价值。未来,铁路部门还需持续完善规则标准、强化平台功能、提升“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推动制度创新由“点状突破”扩展为“体系化应用”,为保障产业链稳定与民生需求贡献更持久的力量。(牛一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