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枪声预示着美国内斗进一步升级

2025-09-17 07:02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枪声预示着美国内斗进一步升级

犹他州大学城的一声枪响,终结了一位美国知名政治活动家的生命。查理·柯克的遇刺身亡,不仅震惊全美,还引发了其国内各派之间的激烈冲突,更有部分群体动用“人肉搜索”“开盒(公开个人信息)”等作为攻击手段。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这绝非一次孤立的刑事案件,而更像一场酝酿已久的政治风暴具象化。

查理·柯克本人的政治生涯,可谓理解这场悲剧的一面棱镜。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家或学者,而是社交媒体时代“政治网红”的顶尖操盘手。他精准捕捉并利用民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中的不安全感和身份焦虑,通过极具煽动性的言辞叙事和对政治对手的攻击,将自己打造成偶像。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政治辩论被简化为“爱国者”与“叛国者”的对决,政策分歧被渲染成文明存续的生死之战。这种将政治彻底娱乐化、情绪化和敌我化的模式,为他带来巨大声望和影响力,也为美国的公共领域注入了毒素。

一个健康的社会,公共舆论场应是观念的孵化器、共识的黏合剂。然而,如今的美国舆论空间早已退化为一个个相互隔绝、彼此敌视的“信息茧房”。在这里,事实让位于立场,逻辑屈从于情绪,对话被叫骂取代。当一方将另一方定义为需要被“摧毁”的敌人,而不是值得去说服的同胞时,从言语上的“消灭”到物理上的消灭,其间的距离就被危险地缩短了。查理·柯克的悲剧,正是这种政治文化所造成的致命反噬——他既是这套体系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最终也成了惨烈的牺牲品。

这声枪响,暴露了美国政治生态的核心症结:在高度极化的环境下,一切公共事件都失去了客观属性,而只剩下作为党派斗争的工具价值。悲剧发生后,我们看到,在美国右翼阵营,查理·柯克被追授为“为真理献身的烈士”,成为控诉对手“言论压迫”乃至“政治谋杀”的终极证据。而在光谱的另一端,一种“自食其果”的论调也在暗流涌动。这些都在消解对政治暴力本身“无条件反对”的道义基础,使得一场本应共同谴责的极端行为,再次分裂为“谁是真正受害者”的争论。当一个国家连对“刺杀”这种恶性事件都无法形成基本共识时,其社会契约的根基已然摇摇欲坠。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的政治早已沦为资本的游戏。查理·柯克等政治活动组织的背后,是庞大的利益集团和超级富豪的资金支持。资本通过“政治代理人”来影响舆论、推动议程。社交媒体平台则提供了完美的放大器,“流量至上”的商业逻辑,决定了最极端、最煽动、最具争议性的内容总能获得最广泛的传播。资本、政治网红与技术平台三者形成封闭循环,共同将公共话语推向极端。而“美式民主”制度设计的内在缺陷,社会经济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发酵,又加剧了民众被精英阶层背叛、被时代所抛弃的沮丧,从而极易被煽动,成为无可奈何的棋子。

历史地看,政治刺杀往往是一个国家从有序走向失序的关键节点。它所带来的恐惧感,将进一步毒化政治空气,让本就稀缺的政治互信荡然无存。一个无法保障政治人物基本安全的国家,制度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其标榜的“民主灯塔”形象黯然失色。犹他州的枪声,更可能是一场更大规模社会冲突拉开的序幕。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作者:阿力塔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