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堵上危化品管理漏洞,莫让“化骨水”悲剧再上演

2025-09-17 01:24 新京报

来源标题:堵上危化品管理漏洞,莫让“化骨水”悲剧再上演

危险化学品管理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

近日,杭州一起误踩“化骨水”的悲剧引发广泛关注。52岁的涂女士在闲林中路附近空地散步时,接触废弃氢氟酸中毒。送医后,经全力抢救仍不幸离世。

据新京报报道,事后闲林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事发地位于闲林街道范围内,是拆迁后废弃的地块,并非私人用地,当地部分居民平时会在此种菜。调查人员还在现场再次挖出两瓶氢氟酸。目前,女子踩到氢氟酸中毒身亡一事已立案,氢氟酸的来源仍在调查中,杭州警方表示,初步判断非恶意投放。

氢氟酸又被称为“化骨水”,是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无色透明且有刺激性气味,有极强的腐蚀性,能腐蚀金属、玻璃,甚至侵蚀人体骨骼。微量接触就能造成皮肤深度灼伤和不可逆溃疡,接触面较大时可致死,足见其危险性非常之高。

此次悲剧,再次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漏洞推向公众视野。这些本需专业机构严格管控、规范处置的剧毒化学品,为何会出现在公共空地?

针对此类化学品,我国一直以来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尤其是对于工业领域以及实验室操作期间,如何规范获取、使用、管理以及残余化学品处理等都有着明确要求。

氢氟酸溶液被应急管理部《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列为1650号危险品,《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直接将其归为毒性最高级别,实验室操作需专用存储容器、专业防护装备,工业领域更是有全流程管控标准。但在日常生活中,氢氟酸等各类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仍存在漏洞。

据广州日报记者调查,网购平台上多家店铺在公开售卖“氢氟酸溶液”,部分店铺销量甚至超过5000件。这些商品定价从8元到42元不等,宣传时着重强调“清洗玻璃霉斑”“蚀刻玻璃”“酸洗金属”等实用功能,对其致命风险却轻描淡写,让剧毒化学品摇身变成看似无害的“日用品”。

所谓的“安全提示”仅简单标注“戴好手套”,对操作时需通风、佩戴安全面罩等关键要求只字不提,更未说明残余试剂的规范处理方法,反而用“买家拍下即默认有使用经验”的免责条款,将所有安全责任推给消费者。无需资质审查,普通人一键就能下单,这样的销售模式无疑为公共安全埋下定时炸弹。

此次涂女士误踩“化骨水”,以及在现场再次挖出两瓶氢氟酸,暴露了危化品在生产、储存、销售、使用、废弃处置等环节一系列管理漏洞。有关方面有必要全面梳理管理流程,严格按相关标准要求,加强全链条监管。

尤其需强化对网购平台售卖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力度,要求平台对涉危化品商家实行严格的资质核验,严审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对资质不全或过期者坚决清退,从流通环节筑牢安全防线。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草案二次审议稿)》已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及,要对危险化学品实行电子标识和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在法律层面上,为堵住漏洞提供了方向。

危险化学品管理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灾难。涂女士的离去,不该只是一则新闻,更应成为一记叩响监管体系的警钟。唯有以这起悲剧为镜鉴,推动危险化学品全链条监管的升级与落地,才能堵住公共安全漏洞,不让悲剧重演。

责任编辑:张驰(QN0009)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