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周末人气爆棚。就记者现场反馈,大小书摊人头攒动,爆款文创抢购一空,开幕3天约吸引18万人次。
地坛书市是北京的一张文化金名片,也是爱书人的“老朋友”。自三年前重张,火热盛况一直不减。今年,地坛书市规模再次升级,采取跨界合作方式,并引入暖心惠民服务,一系列措施全方位提升“淘书”体验感,愈发圈粉年轻人。
这些年,大众阅读日益数字化,实体书店有些落寞。然而,地坛书市的火爆说明:就算置身读屏时代,纸墨书香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线下淘书的沉浸感满足感,也不是浏览虚拟页面所能获得的。不少书友在书市的各个街区来回穿梭,由衷感慨:真希望能在书摊上静静地多待一阵。冰箱贴、手摇扇、“思想包袱”文创袋虽好,但最想要的还是那本“白月光”。
书市之热,终归还是要热到书上。如果说丰富多元的创意如同引子,那么上架更多独具特色的精品好书,带动大家进入书页间的精神对话,才是书市的依归。这些年,从场地扶持到租金减免,北京拿出一揽子政策呵护书香地标,地坛书市也正是在此大背景下重回公众视野。而地坛书市的人头攒动也提醒我们,类似书集书市还可以更多、更常态化。不妨持续挖掘存量空间,诸如公园、街区等等,打造更多滋养精神的常驻之地,让爱书人能有更多逛处,让逛市集的人也爱上书。
“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对于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逛书市不再满足于“买一本书”,而是希望通过消费,获得“文化认同”和“情感价值”。就如这次地坛书市,“综合文化体验”是一大流量密码。书店和书市的转型一直在路上,但无论什么时候,书都是站在“C位”的主角,文创开发和休闲拓展都要与书店定位、藏书特色和文化气质相得益彰。当多元业态成为阅读体验的有机组成,成为文化内容的自然延伸,“文化+”才能有声有色。
有人说,理想的城市文化图景,当是书香飘散在每个角落。北京文化底蕴深厚,今天全民文化消费亦处在扩张阶段。拿出更多有力措施让书香常驻,让阅读成为市民日常生活标配,也是文化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