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特朗普政治盟友遭枪杀:美国社会矛盾激化的血腥注脚

2025-09-12 00:08 新京报

来源标题:特朗普政治盟友遭枪杀: 美国社会矛盾激化的血腥注脚

查理·柯克遇刺,应成为美国社会的一记警钟。

当地时间9月10日,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总统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在美国犹他州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

这位“美国转折点”联合创始人,特朗普总统“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支持者阵营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其一直以“证明我错了”的辩论巡回演讲挑战自由派,最终倒在保守主义理念的战场上。

美国社会撕裂下的一出悲剧

这一事件不仅是个体悲剧,更成为美国社会撕裂的血腥注脚。从国会暴乱到校园枪击,从社交媒体骂战到街头暴力,政治极化已渗透美国社会的毛细血管。

所以,这位以辩论为武器的保守派活动人士倒下时,倒下的不仅是一个政治声音,更是美国社会残存的对话空间。当理念交锋异化为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对抗,所谓的“社会启蒙”早已在对立中变了味道。

在美国社会中,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的分歧一直存在。前者守护传统价值,强调小政府、个人自由与奋斗,后者主张通过制度改革实现社会正义,强调国家干预与平等。二者之间的博弈本应是民主社会中多元声音的正常碰撞,也是美国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如今,这种平衡已被打破。保守派视进步主义的变革为对传统个人自由的“背叛”,进步派则将保守主义的坚守看作对社会平等的“阻碍”。双方不再试图理解彼此的逻辑,而是将对方定义为“国家威胁”,理性沟通让位于情绪宣泄。

这种撕裂的背后,是无数美国人“被边缘化”的焦虑与恐惧。当经济红利不再普惠,当文化认同遭遇冲击,当政治承诺屡屡落空,不同群体都在从自己的立场寻找出路。

当所有人都认为时不我待、社会已无容错空间,宽容便成了奢侈品,甚至认为对对方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不赦不宥似乎就成为唯一选择,于是有人不惜用暴力终结异见。

特定政治人物成为极端暴力牺牲品

近年来,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个别事件,重要的政治或经济人物遇刺事件频发。

在美国,2024年7月13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竞选集会发表演讲时遭遇数枪袭击。12月4日,出身富贵家庭且有藤校毕业精英背景的路易吉·曼焦内,在纽约当街枪杀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汤普森,被很多对美国医保体系积怨已久的群体誉为当代“侠盗罗宾汉”。

如今,查理·柯克遇刺身亡,再一次证明这些事件绝非偶然,它们是这些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极端表现。

在这些国家,一个政治人物并不仅仅代表着他所推崇的政治理念,背后往往还代表一系列政治理念下所倡导的政治政策。不同的政治政策会在社会中直接或间接地决定或影响社会资源和经济利益的分配,由此必然导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激烈博弈。

放眼全球,这些年来,一些国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缺失都在加剧社会思潮的剧烈碰撞和社会撕裂。科技巨头的崛起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使不同的群体似乎生活在平行世界,再也无法理性理解对方的理念和诉求。

当有人认为长期的社会矛盾已经无法通过正常政治途径有效解决时,特定政治人物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极端暴力的牺牲品。

查理·柯克遇刺,应当成为美国社会的一记警钟。如果任由理念之争滑向暴力对抗,如果继续用分裂代替共识,这个国家终将在自我消耗中迷失方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柯克之死,特朗普总统连发3条帖文下令全国降半旗志哀,并发表全国演讲,称他为“为自由、民主、正义以及美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并将其死亡归咎于激进左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最恶毒卑劣的方式诋毁持不同意见者”。

这意味着,特朗普所代表的保守主义阵营选择不妥协,选择继续“以暴制暴”。所以,美国内部的社会极化与撕裂不会停止,只会进一步加剧。这大概就是其政治制度的宿命吧。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梁亚滨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