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港(台)通道雄安新区至商丘高速铁路(以下简称雄商高铁)全线正式进入铺轨阶段。线路全长552公里,北起雄安新区,经山东西部,南至豫东地区,建成后将对区域交通结构和经济联动带来深远影响。
从“工程进度”看,协同作业与智能管理保障同步铺轨。大型铁路工程往往跨省推进,节奏统一与否直接关系到全线通车的时间和质量。此次铺轨工程从河北河间与山东郓城铺轨基地同时启动,为保障工程线施工安全,建设方引入国内领先的智能调度信息平台,设立智能行车调度指挥中心,实现全过程可视化智慧管理和安全隐患超前预警。这不仅是施工方式的进步,更是区域协同机制的一次实战检验。
从“群众感受”看,雄商高铁从蓝图驶进现实。对沿线群众而言,雄商高铁的开通将彻底破解“长途跋涉”的烦恼。过去从衡水到商丘需要辗转8小时的汽车旅程,未来将缩短至100分钟。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将推动沿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随着钢轨一节节延伸,变化已经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这种“眼见为实”的进展,让老百姓对项目的信心和期待更具现实意义。
从“区域发展”看,雄商高铁是一条贯通南北的经济新动脉。它北连京雄城际雄安站,南接商合杭高铁商丘站,跨越冀鲁豫三个省份。该项目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京津冀轨道交通网,贯彻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助力建设“雄安新区”。同时,雄安的科创成果可迅速辐射鲁西、豫东,沿线城市特色产业也可顺势融入全国产业链,激活区域创新活力,为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从“治理智慧”看,建设速度要与民生服务同频。雄商高铁通车在即,“最后一公里”的接驳与服务配套成为关键。站点如何与公交、出租、城乡交通衔接?如何提前规划让百姓下了高铁就能便捷到家?能否借高铁建设吸引产业集聚、激发文旅潜力?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决定了高铁能否成为“民生线”,而不只是“形象线”。
从“同步施工”走向“同频服务”,推动高铁建设与民生改善、经济转型、服务配套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这条大动脉才能真正“跑”出效益、“跑”进民心。(冯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