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官方账号“RUC小浪花”确认,小红书账号@人大刚子正是该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的个人账号。此消息一出,瞬间引发广泛关注,其粉丝量短短数小时内便飙升至2.2万,一场校园与网络的奇妙互动就此开启。
张东刚入驻社交媒体,绝非简单的“跟风之举”,而是高校重构师生沟通生态的主动尝试。此前他已在平台“潜水”多时,曾幽默评论学生照片,足见其对年轻舆论场的关注。如今亮明身份后,他直接回应学生关切。从通州校区食堂供应,到校区班车运营、苏州校区扩建,这些“零门槛”沟通,彻底打破了传统校园管理自上而下的壁垒。
在传统认知里,高校领导往往处于相对神秘的行政高位,学生反馈问题多依赖邮件、意见箱等渠道层层转达,流程繁琐,反馈周期长,不少问题还可能石沉大海。而“人大刚子”的社交媒体之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被重视、被看见。“马上研究,尽快优化,照顾好自己的学生”,这般掷地有声的回应,传递出的不仅是对问题的重视,更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生动践行,让学生明白学校领导是与他们并肩前行、共情共担的同行者。
张东刚在校园工作群中提出“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这一倡议更是将这场沟通变革推向纵深。倘若各部门负责人纷纷响应,意味着整个学校管理体系将全面触达学生日常,校园治理不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场全校参与、师生共建的协同行动。后勤保障、教学管理、校园建设等环节,都能通过网络与学生直接对话,学校的决策将更贴合学生需求,资源配置也将更加精准高效。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高校治理理念的深层转变。当下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思维方式与交流习惯已被网络重塑。高校要跟上时代,就必须主动拥抱变化,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张东刚的尝试是人民大学对高校治理模式的一次勇敢探索,既打破了校园管理与学生间的“次元壁”,也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可以预见,数字治理将成为高校现代化的重要维度,而领导入驻社交媒体的尝试,正是这一进程中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管理方式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进步。
当然,在这股热潮背后也需保持理性思考。账号的热度能否转化为校园治理的长效成果,如何平衡线上互动与线下实际工作,怎样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网络沟通机制,都是后续亟待破解的难题。但不可否认,张东刚迈出的这一步,已点燃高校治理变革的星星之火。它让我们看到,一所真正以人为本的大学,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而且要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智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还要关注其生活诉求与情感体验。
“人大刚子”的走红既映照出学生对校园管理透明化、人性化的热切期待,也彰显了高校领导打破常规、主动作为的担当。期待未来更多高校管理者放下身段、走进网络,让高校治理在数字浪潮中破浪前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共情共担共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