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烈士陵园,举办历史访谈,邀请烈士后代出席开学典礼……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各地学校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用新时代的青春叙事,让伟大的抗战精神生生不息。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今天听来依然震撼人心。如今的年轻一代,没有经历过山河飘摇的岁月,未曾体会过一穷二白的窘迫,因而更加需要红色教育,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奋勇担当。红色教育让开学第一课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性,当课上所学与眼前所见联系起来,“教育也在这一刻完成了闭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伟大抗战精神,并不抽象,更不是口号,而是打动学生、启迪学生的宝贵财富,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源泉。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帮助广大青少年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耕耘“思想的田野”,破解“青春的困惑”,意义重大,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一个关键抓手或者说突破口。党的故事、抗战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标定着“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能够增强广大青少年抵御各类不良思想文化影响的免疫力,帮助他们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头脑清醒,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当然,既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思政课天然地不好上。梳理来看,一些学校的探索与实践或有启发意义。一来,不妨因地制宜丰富红色教学形式。比如,可以从校史讲起、从身边的红色故事讲起。中国人民大学结合校史,以抗战时期陕北公学的兴办为切入点,在开学第一课教导新生自觉传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在开学第一课专门宣讲赵登禹将军的抗战事迹,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烈诚挚的爱国情怀和不朽的革命精神。二来,加强与青少年的情感互动不可或缺。比如,一些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那些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革命故事;一些学校邀请英雄模范人物和革命先烈亲属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让学生直观感悟革命先辈的品德风范。
开学第一课的深意,远不止于新学期的仪式。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入脑入心,任重道远。期待各方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上好这堂写在民族记忆深处的“大思政课”,让这一抹红永远炽热、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