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冲上热搜。据铁路部门此前规定,2024年11月1日起在全国铁路推广全面数字化的客运电子发票服务,旅客如需报销,可在线申请开具电子发票,无需到车站窗口或自助售(取)票机办理(即打印车票)。9月30日,电子发票过渡期结束后将全面停止使用纸质报销凭证。
不少网友晒出自己的纸质火车票引发广泛“回忆潮”。这种情感诉求背后,体现了纸质火车票所承载的“情绪价值”。在技术进步、时代发展的今天,如何妥善对待人们的这种情感需求,同样值得铁路部门重视。
电子车票普及无疑是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为人们带来了极大便利。然而,在追求高效便捷的同时,纸质火车票所承载的“情绪价值”却并未消失,甚至在数字化时代里愈发凸显。
那一张张火车票,见证着一段段旅程。正如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承载着作者浓浓的乡愁与深深的眷恋。这是无法量化的情绪价值和情感功能。
人们对纸质火车票的这些情绪,带来数字时代的一个新课题——人们对纸质车票的情感需求又当如何寄托?铁路部门不妨考虑为有特定需求的人们提供一些获取纸质火车票的渠道,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首先,保留“按需申领”的纸质凭证申领通道是关键一步。铁路部门在提供打印白色行程信息单的同时,可考虑在车站设置“纸质纪念凭证申领窗口”,供旅客打印。其次,铁路部门可考虑利用数字化平台,让旅客能查询、生成、定制自己的出行记录与纪念凭证。
过渡期结束后,如果铁路部门能通过多种途径,以包容、人文的姿态,继续满足旅客的多元化需求,填补传统纸质火车票的情绪价值,则乘客既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又可慰藉那份独特的情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