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契合电动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据报道,9月1日,电动自行车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新国标要求,电动自行车需要具备北斗定位功能。不过私家“小电驴”可选择不安装北斗模块,即使有北斗定位功能,也可以关闭,且定位服务免费。
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电动自行车安装北斗模块,主要是为采集车辆经纬度、速度等信息,对电池的温度,以及车辆的位置、速度等异常信息进行动态安全监测,从而提醒使用者和企业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电动自行车作为当前普及率最高的交通工具之一,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管理难题和安全风险。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难、车辆盗窃破案率低、违规行驶行为高发等。此外,因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热失控导致的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
面对这些现实挑战,通过强制安装北斗定位模块,交管部门可实现对车辆运行速度、行驶路线、实时位置等关键信息的动态监控。这不仅有助于对超速、闯红灯等行为形成有效震慑,也可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数据支持,并显著提升盗窃案件的侦破效率。
从消防安全角度看,系统通过监测电池位置异常移动、温度异常升高等现象,有助于提前预警潜在起火风险。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是借助技术手段,强化对于电动自行车的日常规范化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并未对所有电动自行车进行“一刀切”的要求,而是明确城市物流、商业租赁等经营性活动用车,必须加装北斗模块,而一般家庭用车则可选装。这一差异化政策,既考虑了新规推行初期的社会接受度,也兼顾了个人用户对成本与隐私的合理关切,体现出政策制定中的人性化与精细化。
除北斗定位外,新国标还在控制器防篡改、车辆材质、防火性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这些都标志着,电动自行车行业正迈向技术驱动的新阶段。如搭载了北斗定位模块的电动自行车,实际就从机械化的代步工具升级为“智能物联网终端”。这些更高的技术要求,必将推动行业的重新洗牌。
可以说,要求电动自行车配备北斗定位的新国标,不仅将助力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也有利于推动电动自行车行业走出“低端制造”的困局。
当然,要把新国标的善意不打折扣地传递到消费端和产业端,仍需重视配套措施保障。如关于北斗定位的数据采集、使用和存储安全,就应有必要的规范,防范信息泄露和滥用。
同时,应充分考虑政策过渡期各类市场主体的实际情况,稳妥推进新旧标准衔接。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公共安全、行业发展与消费者权益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