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群众”的本真

2025-08-30 12:36 千龙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抓手。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查考核泛滥等形式主义泥潭,负担过重、疲于应付,难以真正聚焦主责主业。为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通过制度优化、权责明晰、数字赋能和激励保障,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

减负的核心在于破除形式主义顽疾。形式主义是基层负担的“罪魁祸首”。一些地方“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导致基层干部陷入“白天开会、晚上填表”的怪圈。有的部门过度强调“留痕管理”,要求事事有台账、处处有照片,使基层工作异化为“材料竞赛”。更甚者,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同一项工作被不同部门反复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成为“迎检专业户”。这些现象不仅消耗基层干部的精力,更削弱了治理效能。因此,减负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文件会议数量,优化督查考核方式,坚决杜绝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从“案头”回归“地头”。

减负的关键在于优化权责体系。基层负担过重的另一大症结在于权责不匹配。一些上级部门习惯性“甩锅”,将本应自身承担的职责层层下压,导致基层“小马拉大车”,不堪重负。同时,基层缺乏必要的执法权、审批权和资源调配权,往往“有责无权”,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因此,减负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边界,推动“权责对等”。该由上级部门承担的任务,不得随意转嫁基层;确需基层落实的事项,必须配套相应的资源和权限,避免“只压担子不给支持”。

减负的支撑在于数字赋能。在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减负增效的“利器”。然而,一些地方的数字治理反而演变成“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各类政务APP、工作群泛滥,基层干部被迫“24小时在线”。真正的数字赋能,应当是通过数据共享、流程优化,减少重复填报、多头报送,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例如,建立统一的基层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一次录入、多方共享”,避免同一数据反复填报。唯有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基层,而非增加负担,数字治理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减负的保障在于激励担当。减负不是减责,更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为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履职。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激励容错机制,让实干者得实惠、担当者有舞台。一方面,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绩而非材料,让基层干部从“唯上”转向“唯实”。另一方面,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因探索创新出现的失误给予宽容,避免“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消极心态。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在待遇保障、晋升通道上给予倾斜,让基层岗位成为锻炼人才、成就事业的舞台。

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需要上下联动、久久为功。只有真正破除形式主义、优化权责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完善激励机制,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方能激活治理体系的“源头活水”,书写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篇章。

(北京市丰台区信访办 宋沐轩)

责任编辑:郑涛(QV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