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干部“时时上心”换群众“事事放心”

2025-08-30 12:24 千龙网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干部怎么做,直接关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干部真正做到“时时上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牢记心头,群众才能“事事放心”,把干部当“自己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唯有“时时放心不下”,才能“事事用心担当”。“心中常常牵挂”,方能“手中常常落实”。思想上重不重视,直接决定干得好不好。干部若能将群众的冷暖安危置于心头,自然会在工作中主动作为,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奋斗目标和具体行动。这种“放心不下”的牵挂,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促使干部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背街小巷,去倾听最真实的声音,发现最迫切的需求,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唯有“脚步向下丈量”,才能“民情向上通达”。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再高的重视,若不付诸行动,也只是空中楼阁。“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就都是办法。”干部的“时时上心”,终究要体现在“脚步向下”的务实行动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收集民意,用实干化解民忧。从推动一项惠民政策落地,到解决一起邻里纠纷;从帮助一名群众就业,到修复一盏破损的路灯。党员干部要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办实、办妥、办到群众心坎上,守护好群众的幸福生活。

制度是长效的保障,唯有“机制常态运转”,才能“幸福持续流淌”。善政还需善治,长效方能长久。确保干部始终“上心”,不能仅靠个人觉悟,更需要科学的制度保障。不仅要建立健全民情反馈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让群众的声音能够被及时、准确地听见。还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倒逼干部主动作为。同时,还需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漠视群众利益、推诿扯皮的现象严肃追责,让“时时上心”成为每一位干部的工作常态和行为自觉,从而保障群众“事事放心”。

(北京市丰台区 冯高乾)

责任编辑:郑涛(QV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