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运,不少旅客发现,高铁上的餐饮服务发生不少变化。轻食套餐、造型可爱的儿童餐、富有地方风味的特色菜品纷纷亮相。这些看似细微的调整,背后是铁路部门从旅客真实需求出发,对服务模式进行系统性升级的务实举措。
点餐方式的革新,是铁路服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目前,全国已有92个车站开通互联网订餐服务,覆盖了主要铁路枢纽和大客流车站。旅客只需用手机扫描座椅扶手上的“铁路畅行码”,就能轻松完成“扫码点餐、送餐到座”。从冷链恒温运输、站点分拨,再到列车精准配送,数字技术全程护航,保障餐品品质稳定、新鲜送达。以南昌西站为例,已有13家社会品牌入驻,支持堂食、12306App及“铁路畅行码”订餐,亲友也可为车上旅客远程下单,让旅途就餐便捷又安心。
铁路餐饮正在向精细化与健康化转型。据7月列车客运部门收集的近1200份餐饮反馈显示,有47%的旅客明确表达了对轻食的需求。8月8日全民健身日,铁路部门迅速响应,推出了两款低卡低脂、高纤维轻食套餐通过焯水等简洁烹饪方式控温控时加工,既保持食材原味,也兼顾营养与安全。这一转变标志着铁路餐饮逐步摒弃“一刀切”的供应思路,转向“分众化”服务理念,从以往“让旅客吃饱”朝“让旅客吃好、吃健康”稳步迈进。
铁路餐饮也成为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出行体验的新载体。东北列车上推出小鸡炖蘑菇、扒肉等地方菜肴,让旅客未到目的地、先尝东北味;长三角铁路专为儿童设计造型可爱、营养均衡的餐食,“笑脸土豆”等趣味搭配广受欢迎;广州局集团推出高铁冰爽奶茶,南昌、福州等地开售冰淇淋,呼应夏季出行场景,为旅客增添旅途中的“小确幸”。这些特色餐饮既满足了多元味蕾需求,也成为区域文化输出的窗口和旅行记忆的情感连接点。
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关注健康与体验,从标准化供餐到个性化、地域化创新,铁路餐饮的“小调整”,实则是服务理念的“大升级”。这类改变,正是铁路部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迈向“交通强国”目标的扎实脚印。这样的“讲究”,未来还应更多一些。(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