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舒适地靠坐在总统办公椅上,欧洲领导人们表情紧绷地坐在矮半截的椅子上——近日,美乌欧白宫会晤聚焦世界目光。特朗普先单独会见泽连斯基,将欧洲领导人“晾”着,中途起身给俄罗斯总统普京打电话,一系列动向引发外界猜测重重。特别是那张在社交媒体广为流传的照片,更被视为映射新时代美欧关系的象征。如何应对美国的傲慢与支配,校准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历史定位,欧洲面临艰难抉择。
自2025年初美国政治格局再度变动以来,跨大西洋关系便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再校准期。特朗普政府重返执政舞台,其秉持的“美国优先”原则与交易主义外交风格,对以联盟体系为基石的传统国际秩序构成了新一轮冲击。在此背景下,欧洲寻求“战略自主”的呼声与行动,已不再是概念性的探讨,而演变为一场在战略、经济和安全领域同步推进的结构性重塑。这一进程并非旨在与美国全面脱钩,而是在一个愈发不确定的世界中,锻造欧洲作为独立一极的行动能力、韧性与影响力。
欧洲战略自主的根本驱动力,源于对战后几十年“依赖性安全范式”的系统性反思。这一范式以北约为安全支柱,以美国核保护伞为最终保障,在冷战及后冷战时期为欧洲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然而,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北约集体防御承诺的质疑,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这一范式的脆弱性。2025年之后,这一趋势被急剧放大,特朗普政府将欧洲盟友关系更多地视为一种成本与收益不平衡的“欠费合同”,而非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战略伙伴关系。
这种变化迫使欧洲精英群体认识到,将欧洲大陆的根本安全完全系于一个内政外交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外部力量,已构成不可接受的战略风险。而新一轮欧美贸易摩擦,更让欧洲清醒地认识到,在现代地缘政治中,经济与科技实力是战略自主的基石。特朗普以国家安全为由就欧洲汽车、数字服务等领域施加惩罚性关税时,欧洲展现了罕见的强硬姿态,迅速采取对等的反制措施,这标志着欧洲在经济利益上不再完全被动接受美国的安排。
防务自主是欧洲战略自主中最为敏感、争议最大,也最为艰难的一环。美国在安全承诺上的摇摆,以及俄乌冲突暴露出的欧洲常规军力的严重不足,将这一长期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美欧割裂感日益加深之际,欧洲内部正摒弃前嫌、深化合作。2024年,首份《欧洲国防工业战略》正式推出,核心目标是推动成员国“共同购买欧洲制造”,逐步实现装备的标准化和一体化,减少对美国军事装备的依赖。然而,这些项目也暴露了深层困境:各国对于技术主导权、工业份额分配的争夺激烈,项目进展屡屡延误。
更重要的是,欧洲在诸多关键军事能力上,如战略运输、天基情报侦察以及核威慑等方面,对美国的依赖依然是结构性的。同时,欧盟27个成员国战略文化差异根深蒂固,在动用武力、分担风险等核心问题上达成统一的政治决断极为困难。此外,经济增长乏力、公共债务高企,大幅且持续地增加国防开支的承诺能否长期兑现,也仍是一个巨大问号。
国际格局变化犹如一场压力测试,将欧洲推上了战略自主的“快车道”。这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关乎其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如今,欧洲战略自主的实践正在推进,这显然需要不短的时间,但其最终成败,将深刻塑造21世纪的全球地缘政治版图。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