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介绍,8月31日之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谁承想,这边补贴还没到手,那边已有母婴产品悄悄涨价。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社交媒体上有家长反映,孩子常喝的奶粉,在过去短短一个多月,每罐涨了60多元;常用的纸尿裤,明明规格没变,价格却膨胀了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看似涨幅不大,但叠加育儿的高频消费,还是让许多家庭感到“压力山大”。
奶粉、纸尿裤等是育儿家庭的刚需产品。婴幼儿对奶粉味道、纸尿裤材质等较为敏感,轻易又换不得。所以,家长即便对母婴产品涨价颇有微词,也不能降级消费,只能被迫接受。国家育儿补贴的“奶粉钱”,会不会变相流进商家的腰包?如果商家趁机“哄抬物价”,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让惠民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育儿压力没有消减,育儿补贴的善意岂不被“涨”声消解?
对于涨价质疑,有的商家解释称,价格波动是“优惠力度变化”或“更新包装、优化配方”导致的。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同类产品在电商平台、实体店、第三方渠道的优惠力度不同,价格竟能差出几十元,恰恰证明产品价格水分大,给部分商家“明降暗涨”留有空间。产品优惠力度怎么此前不降现在降,产品更新怎么此前不提现在提?难道短短一个月,市场需求就大幅增长,到了倒逼商家涨价的地步?
部分家长认为母婴用品涨价的原因是商家看中育儿补贴,二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关联,值得监管部门重视。今年2月,中消协曾点名商家落实国补政策不规范,其中就包括“商家涨价套取补贴”。此番母婴产品踩点涨价,是不是故伎重演?
国家发放育儿补贴,旨在减轻育儿压力,核心就是让育儿家庭得到“真金白银”。商家应该看到育儿家庭的担忧,担起社会责任,诚信经营,积极配合育儿补贴政策的实施,通过产品质量和优化服务来赢得市场,而不是耍小聪明、打补贴的主意。监管部门更要守好百姓的“奶粉钱”,密切关注母婴产品价格动态,建立健全价格监测机制,对异常涨价行为及时调查和干预。对薅国家补贴羊毛的商家,要严格查处,及时开出罚单。
育儿补贴的善意,不能在“涨”声中消解。各方共同努力,确保育儿补贴落到实处,才能守好、用好百姓的“奶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