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实习抢跑”不能形式大于内容

2025-08-25 13:16 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标题:“实习抢跑”不能形式大于内容

据报道,如今大学校园里“实习抢跑”现象相当普遍。不少人刚进校门就开始张罗实习,大一还没上完就已经积累了几段实习经历。

“纸上得来终觉浅”,实习这事,早已是高校育才的标配。在正式踏入社会前,多多实习,了解社会、熟悉职场、提升实践能力,肯定是必要且重要的。不过,于多数学校、多数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往往开始于大三、大四,有一定理论知识打底,课程也相对不那么紧张,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好好锻炼。可如今,大学生实习为何越来越早了?

“实习抢跑”,虽有个体主动选择,但多重压力倒逼也是现实。从就业市场看,如今许多企业越来越看重实习经历,校园招聘也在提前。如此一来,实习若是晚了,很可能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从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前沿的现象仍然存在,让学生颇有“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好”之感。多重因素下,大学生实习的内涵正在悄然改变:以前,实习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在,实习是一种加持竞争力的手段。

实习前移多少有未雨绸缪的意味。但问题的关键是,在实习这件事上,一味抢跑,很可能欲速不达。没打牢基础、没搞清目标就稀里糊涂开始实习,缺乏分析问题的专业视角和能力,很有可能煮成“夹生饭”,最终没有多少实际收获。再者,大一大二基础课业相对较重,时间精力有限,有人为了一纸证明,甚至不惜大量翘课去实习,显然是本末倒置。更甚的,还有人花重金“买实习”,变成了“付费实习”“虚假实习”。

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实习,只会走向无效内卷。对于这一现象,各方都应有所警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当注重真才实学,而非只看简历上的实习打卡。高校在提供相对优质实习机会的同时,也应主动把课堂和职场连起来,让课程内容与前沿实践接轨。近年不少学校设立“业界导师”制度、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经验做法,就广受学生欢迎,值得借鉴推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也不妨少一分焦虑、多一分沉稳,把书本吃透、把基础打牢。毕竟,扎实的知识积累、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职场里真正的“硬通货”。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作者:陈雨隆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