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龙岩一名单亲妈妈带四名儿童乘高铁被要求补三张票一事引发热议。按现行规定,一名持票成人仅可免费携带一名未满6周岁且不占座儿童;6至14周岁儿童需购半价优惠票。该女子携带的四个孩子中,两名6岁以上儿童需购票,两名6岁以下儿童仅一人可免票,总计需补三张票。这一事件看似是补票纠纷,实则折射出公共服务规则与多孩家庭现实需求之间的适配难题。
自2023年起,铁路儿童票规则变革是值得肯定的:从“量身高”转为“看年龄”,12306App关联儿童信息即可便捷操作。数据显示,新规实施以来,铁路部门已免费运送4900余万人次6岁以下儿童。
规则背后是严谨的运营考量。高铁每排座位承重设计通常不超过300公斤,研究表明:超员30%将导致疏散时间延长40%。车厢服务资源(如母婴设施)承载有限,若允许一名成人无限制携带免票儿童,将埋下安全隐患并降低服务质量。
现有的规则并不能缓解多孩家庭面临的现实压力。在国家鼓励生育二孩、三孩的背景下,不少父母期待公共服务能更贴合多子女家庭的实际需要。此次事件中的单亲妈妈需为四名儿童补三张票,经济与精力的双重负担可想而知。
如何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同时体现公共服务的温度?已有部分城市交通系统作出有益探索,如南昌地铁规定“一名成人可携带两名1.3米以下儿童免费乘车”。铁路部门亦可考虑研究更灵活的政策方案,如推出“多孩家庭优惠券”等,既控制运营风险,也切实减轻家庭出行负担。
规则的刚性是公共安全的基石,但文明社会的温度体现在对多元需求的回应。在生育政策转型期,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需加快打破“一孩思维”,让公共服务真正托举起每个家庭。(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