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外籍院士、苏辙后人”苏文的身份持续遭到质疑。8月17日,澎湃新闻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委宣传部获悉,该县正在走程序注销郏县东坡书院,“预计下午就能走完流程”。此外,原计划投资33亿元的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项目已自动作废且当地未进行实质投入,未造成经济损失。
投资一分未到,身份屡遭打假,相关机构正被注销……郏县三苏坟畔,一场持续三年的招商闹剧黯然收场。这场看似荒诞的骗局轻易得逞,暴露的不仅是骗子的伎俩,更是某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中轻信盲从、监管缺位的深层软肋。
据报道,2022年4月,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苏辙后人”的苏文,在“省领导”引荐下,与郏县政府签署了总投资33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墨迹未干,苏文便戴上了“郏县东坡书院院长”的冠冕。如今,三年过去,沦为闹剧。
比33亿空头支票更显荒诞的,是苏文赖以立足的层层身份。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声明查无此人;那顶“海南东坡书院院长”的帽子,其依托的机构根本不见踪影。而支撑其“实力”的公司网络,注册资本与宏伟蓝图相去甚远。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地政府的轻信与失守。面对如此漏洞百出的背景,郏县某些官员却疏于核查,甚至辩解“咱不是法官或者记者,背调有局限性”。“省领导”引荐的光环,遮蔽了审慎判断的目光,无疑是一种“干预”。
这对于地方招商引资来说,不仅可能导致资源的错配和浪费,还可能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事到如今,到底是经由哪位“省领导”引荐,有没有利益勾连?相关部门更应进行深入调查,还原事实真相,给公众一个交代。
如今,这荒诞剧落幕了,但若制度篱笆不扎紧,治理能力不提升,谁能保证下一个“苏文”不会卷土重来?
基层治理不能总靠打假曝光来纠错,唯有建立科学的招商评估机制、压实决策责任、打破“唯光环论”,才能避免下一个“苏文”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