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刘小姐花2万多元参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班,遭遇“花式退费”。图/湖北经视直播截图
公考笔试未过,“不过包退”的培训费1.7万元退完竟然需要17年!
据湖北经视直播报道,2024年,武汉刘小姐花2万多元参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班,合同约定,若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会退费1.7万元。当没能通过考试的刘小姐找到该机构时,对方表示可以退费,但1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等我拿到这1.7万,我都四十多岁了。我觉得很搞笑。”
从斩钉截铁的“不过包退”,演变成磨磨唧唧的“不过包骗”,这事确实有点“搞笑”。作为公职类职业教育培训的头部机构,近年来,中公教育屡屡成为热议话题。今年上半年,中公教育还被曝“以物抵债”价格虚高,花瓶摆件抵4.8万,普通桌椅抵9200元……不料,上一波热搜未冷,新瓜又出来了。
既然承诺“不过包退”,那就不只是一句大话,而是写在合同里、必须履行的契约。纵观近年来中公教育在履约上的一些忸怩举动,可以看出,类似“不过包退”的大包大揽式发展模式,或许已经走到尽头,该反思反思了。
伴随着“公考热”,这些年来,公考培训行业的发展如火如荼、烈火烹油。当然,这中间,也不排除培训行业本身对“公考热”的推波助澜。
因应这种火热势头,当中公教育在2010年创新性地推出“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模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心中一稳,为机构带来滚滚人流和营收。
然而,尽管这些年的招录人数也有增长,但仍然跑不赢参加公考的人数。数据显示,2009年至2025年,全国公考报名人数从105.2万增至341.6万。这意味着,公考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此之时,机构若仍以“不过包退”为标榜,势必面临着巨大的退费压力。漂亮的营收数据背后,则是日后履约的“抠抠索索”。
形势比人强,相关机构大可不必死抱着“一招鲜”不放。为行业长久发展计,与其总是与学员上演类似“塌楼式互动”,搞什么1.7万元退17年,还不如针对公考培训市场的新情况新变化,转型求变,踏踏实实做好内部管理,目标更精准,路径更务实,让每一单培训都物有所值,而不再搞粗放式大包大揽。
而作为学员,也要多一些理性。没有免费午餐,更不会有不劳而获的捷径。一味迷信“不过包退”噱头,看似自己没什么损失,其实不然。即便果真能退,自己也会付出相当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更不要说一旦退费遇阻,后期无休无止的麻烦也会让人身心俱疲。最后闹得“退完1.7万要17年”,当然也不仅仅是机构的笑话。
类似培训机构屡屡爆出退费难,乃至跑路的新闻,也提醒市场监管应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事实上,早在2021年,教育部等6部门就通知要求,校外培训预收费须全部进入资金托管专用账户。之后,北京、上海等地出台规定,要求预付资金必须全额存入预付资金专用账户。
不过,开设监管账户,只是管好预收费的第一步。现实中,也曾出现一些机构虽然开设了但很少使用的“失灵”情形。
因此,对诸如公考费用等资金管理,应纳入相应的制度化管理。比如,可以建立统一的预付费监管平台,方便消费者在该平台查询培训机构的资金托管信息等,也要对有资金异动的机构发出预警。
说到底,针对公考培训的问题,行业要有自律,学员要有理性,监管要将其纳入制度化框架,这个规模不小的市场也才能成为一个健康、长远发展的市场。
撰稿 / 胡栖安(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