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北京绿色变迁记|北京凭什么打造全球顶级生物多样性之都

2025-08-01 09:51 千龙网

这段时间,北京鸟类家族又添新成员。5月中旬,迁徙猛禽监测项目记录到国内罕见的棕腹隼雕;再往前些,鸟类爱好者在亦庄发现棕腹大仙鹟和中华仙鹟。不到一个月,就有3种新鸟在北京留下踪迹。

据今年4月份北京发布的《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有620种,单是鸟类就有527种,较去年新增8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三分之一还多。

“两山两河”圈出的“北京湾”格局,配上高低错落的地形和合宜的气候,北京成为动植物眼里的宜居地。物种多不说,如今,还不时有新面孔来报到、并留下。《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已明确提出,将首都打造为全球顶级生物多样性之都,这便是底气。

但底气更在监测和保护的细节中。这些年,北京一直在做生物多样性调查。以鸟类监测为例,除了监测员们的坚持记录,AI鸟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加入,让这项工作更精细。而且,今年特别火的“打鸟人”,为监测也出了不少力。比如,北京密云北庄“打鸟人”老张蹲守整月,拍得罕见褐头鸫。北京有45处观鸟胜地、6处基地,专业监测和市民观鸟的背后,是生态的持续改善。

从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到打造花园城市,从引水到治水,北京已建立5类79处自然保护地,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湿地面积达6.08万公顷,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环境好,新物种来了,如何留下它们呢?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改造时,北京特意为猛禽保留了高空盘旋区,河道治理也优先考虑涉禽的浅滩需求。就在去年,永定河曾停工,围起300多米的防护栏,为飞回北京的崖沙燕保留一个“家”。

在东北五环外的温榆河公园,北三环内的柳荫公园,有一片片自然带,它们是专门为野生动物和植物提供的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自由栖息环境。目前,北京共开辟了558处自然带。公园打造的丰富地形、植被引来了更多的珍稀鸟类安家。自然带内乡土植物群落覆盖度提升30%,湿地生态链修复率达85%。颐和园后溪河、翠湖湿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野兔栖居的城市秘境。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相互依存。北京要建好“生物多样性之都”,大伙儿都得搭把手。不随便掏鸟窝、不瞎折花草,见着受伤的小动物帮着找救助站,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攒多了,城市就会越来越有生气,生态家底也能越来越厚实。(记者刘美君)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刘美君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