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乘警给穿吊带女乘客发提示卡”的新闻引发舆论热议。
据报道,7月22日,胡女士身穿一条吊带裙,从徐州东站乘坐G2223次列车,上车后收到一名女乘警发给的温馨提示小卡片,胡女士将其拍下并发布在网上,配文“安全感舒适感满满”。该帖子有上百万次观看,不少网友评论说很正能量,这种服务方式很先进等。
乘警的一张提示卡片,获得被提示者和网友的广泛赞誉,既是因为提示本身充满善意和必要性,体现了高铁方面相关服务的精细化,也是由于提示内容和方式很有分寸感,把握好了“不冒犯”的边界,让人感到安全又舒服。
暑运期间,列车乘客一般较多,容易发生拥挤,甚至也为猥亵提供了便利,乘警针对“穿着清凉”群体的提示,本质上是基于治安数据和办案经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但对被提示者而言,往往会有一种被“另眼相看”的感觉。因此,这种温馨提示如何真正让人感到“温馨”,在方式选择和用语方面就得格外讲究。
首先,一张可保存的实体卡片,比口头提醒更显郑重,又比广播通知更具私密性,很契合社会心理学中的“距离效应”。其次,提示内容未对“吊带装是否合适”作任何价值判断,对个人的选择权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而在提示的求助方式上明确指出“联系列车工作人员”“拨打车厢两端的报警电话”,则将抽象的“注意安全”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指引。
此事的公共价值或许在于,即便是“温馨提示”这种出发点绝对是“为你好”的内容,也需讲究方式方法,注意措辞语境,毕竟被提示者应该是被保护而非被审视的对象,对个体尊严怀有敬畏之心,当是公共服务应有的精度。
一张小卡片,让乘警履行了安全职责,又呵护了个体的着装自由。其中蕴含的是公共权力“不冒犯”的智慧。边界感是一种高级的共情,随着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法治观念的增强,这种共情,理应成为公共场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