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大佬打7小时电话”,高铁不是“私人包厢”

2025-07-29 04:47 新京报

来源标题:“大佬打7小时电话”,高铁不是“私人包厢”

近日,有网友发文分享了自己在高铁上的“奇遇”。据其描述,一位乘坐高铁的“大佬”从早上八点半上车后,就开始不间断地打电话,听取下属汇报并指导工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大佬”才停下用餐。不料仅仅十分钟后,这位“大佬”放下饭碗,又拿起了电话继续“奋战”。该网友还在评论区表示:这位大佬乘坐的是商务舱,在八小时的旅途中,电话通话时间竟然长达七个半小时!

这个案例其实有点特殊,毕竟连续打7个小时的电话,一般人恐怕也“吃不消”。虽然案例特殊,却在网上引发了普遍的共鸣。

对此,12306客服回应称,“(铁路规定中)没有专门条款禁止旅客打电话或说话。”对于乘车环境可能被干扰的问题,工作人员建议乘客在购票时尽量选择“静音车厢”,以减少噪声影响。简单来说,除非选择“静音车厢”,否则无法强行制止这种行为。

这种回应,可能陷入了一个“话语陷阱”:因为静音车厢规定了一系列禁止性行为,可能客观上给人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在其他车厢里制造噪声似乎是“合理”的。

这恐怕很难让多数乘客满意。首先,静音车厢是有限的,很难完全满足所有乘客的需求;其次,普通车厢也应该具备平均的文明水准,不应该承受噪声的干扰。

从常理来说,无论是商务舱,还是普通车厢,控制音量、尽量不打扰他人,这是一种基本的公共文明。别说是高铁,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地铁也都开始引入类似规定,明文禁止手机声音外放。

当然,文明的进步恐怕很难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打电话来说,这和单纯手机娱乐有情感色彩上的不同,简单“一刀切”禁止并不现实。但类似的投诉、网民的声音,能否真正地融入车厢的服务措施和细节管理,也值得关注。

这种渴望背后,是一种对彼此尊重的基本期待。在公共引导中,可以从一句提示语、一个符号开始,逐渐凝聚出社会共识,形成一种“静音文化”,而不是只在特殊场合才能获得的“奢侈”。

责任编辑:张思宇(QX0007)作者:柳早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