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我和娃的“暑期网事”

2025-07-18 15:29 北京网友说

来源标题:我和娃的“暑期网事”

家有11岁互联网原住民,打小眼神就自带Wi-Fi信号。而我是首都互联网协会“妈妈评审团”成员,专治青少年上网问题。与孩子的网络攻防战持续练级中……

防沉迷该怎么防?

孩子四五岁时,“英语磨耳朵”成了刚需。平板一到手,他立马被深深吸引。“专注力训练”在电子奶嘴面前完全不堪一击。那时候“青少年模式”还很稀罕,号称“幼儿专属”的学习APP,也不过是陪伴牌糖果,只为黏住孩子在线时长。

没得谈,必须限制使用时间!有个号称“智能防沉迷”的英语APP,看15分钟锁屏10分钟,解锁就得输入一道乘法口诀题的答案。学龄前的儿子还没学习算术技能,也就妥了。结果有次我忘了时间,发现他正静悄悄地,一个人试屏幕上的答案,9x9的题目,他居然用“穷举法”,小手戳着屏幕上的数字挨个试到了81……解锁成功,他第一时间骄傲地望向我。看到他挺起的小胸脯,我明白了。探索的冲动与年龄无关,锁屏密码在好奇心和获得感面前,不堪一击。

点击观看视频

网络陷阱防不胜防

但凡网上刷个视频、学会英语,甚至想查个字典,都能蹦出“一刀999”的游戏弹窗,关掉之后换个马甲卷土重来。算法精准,专戳孩子喜好。免费学习软件里,内嵌广告、跳转链接泛滥,用虚拟币或者块八毛的蝇头小利,一下就勾走了本来就自制力薄弱,还毫无防备的孩子们。

《第6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图源:新华网

随着社会呼声渐高,近年来各平台纷纷响应,推出“青少年模式”,网信办也积极作为,多次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虚假广告、弹窗骚扰等问题,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抖音的青少年模式 图源:澎湃新闻

尽管如此,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低幼派”全是宝宝巴士风,“精准派”重复推送同质化信息,有些“青少年模式”里的内容都是“父母课堂”。更有平台“一刀切”关评论。这样一来,网络问题从客厅赶进了地下室!孩子转战小平台,小链接,更多的隐秘空间成了新的“修罗场”。在妈妈评审团听到的真实案例,让人脊背发凉:海南一小男孩因“免费送皮肤”,被骗6500元;初中女孩被冒充的“明星助理”诱骗,发隐私照片……百度网络评议会上,平台不断向公安机关报送类似的网上非法行为线索。那些谐音梗黑话、AI换脸视频,还有披着各种“亚文化”外衣的毒瘤,在与色情、贩卖、黑灰产相勾连,连我们这些互联网老鸟都得愣三愣,孩子们又怎么能隔着屏幕分辨得清呢?

从人肉防火墙到“合纵连横”

直到儿子10岁了,我带他参加妈妈评审团走进360集团的小课堂。主持人问,“上网时弹出不明链接怎么办?”现场的孩子们齐刷刷地说,“不点!”“告诉家长。”我儿子却淡定摇头,说自己没遇到,链接和弹窗也都不会遇到。

我尬住!心里咯噔一下,因为了解了太多互联网的险恶,所以我选择自己作为孩子和互联网之间那堵坚不可摧的人肉防火墙:我筛选网上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和安全的视频再“投喂”给他。然而他已经五年级了,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寒暑假的网课,电话手表里的聊天……我又怎么能隔绝得了,他探索数字世界的路径?

儿童手表上的软件 图源:北京晚报

硬堵不行,得智取!翻出备用手机,关闭下载权限、设置支付限额、清空“危险分子”,从软件和信息的“单兵防守”,升级到设备级“堡垒战术”。可是好景不长,孩子拿到手机后钻研精神堪比极客,现在还会教爷爷奶奶设置手机了。除了断网引发亲子矛盾,我在Z世代面前的“数字战斗力”,真是不够看了。

腾讯游戏的防沉迷系统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之前参加最高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保护“公开课”的法律科普,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防治机制包括:实名注册,时间管理,消费管理,内容管理等规定,视频中有明确讲解,看看你家抄了没?

点击观看视频

“数字哮天犬”与保护联盟

在阿里的“多元场景下未成年人保护研讨会”上,我脑洞大开。既然手机号实名制了,为何不给青少年号“打标签”?应用商店自动匹配适龄APP,下载即默认开启部分功能模式,直接根治孩子偷摸下,家长天天查的“猫鼠游戏”。

还有现在大模型和数字人空前发展,能否给娃的手机里塞个专属“数字哮天犬”?当孩子们的知心玩伴(听娃吐槽作业、抱怨老妈)、当上网的安全卫士(监控跳转链接、进行风险预警)、当信息大管家(推荐“绿色”好内容、好工具)。形象还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萌宠或者其他酷炫伙伴。内核注入老师的知识库、设定成阳光开朗“社牛”性格。也能助力亿万孩童的心理辅导与留守陪伴。当然重要参数要锁死,让好奇宝宝们不能无边界试探。

“AI数字伴宠”既能良性陪伴,又能暗中守护,发现异常悄悄通知家长或“网管”。

淘宝推出的“青少年网购保护功能” 图源:新华网

这需要合纵连横平台、手机厂商、通信公司、安全企业、算法与AI技术,打通政策法规支持,让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共同组成“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联盟”。别再各搞各的应付差事,把已有的青少年功能串起来。想想全国多少我这样焦虑的老母亲,为了祖国的花朵们,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

于是我像个“唐僧”,每到互联网企业或参加座谈,都念叨应用人工智能数字人保护孩子用网安全、定制专属手机和设备级青少年模式。欣慰的是,自研芯片在发力,青少年模式在改善,专属手机在研发试点——一张巨大的隐形护网,正在为我们的孩子悄然织就。未来已来,担心无用,我要陪孩子一起冲浪,提前防范做好引导!

点击观看视频

回到家,我和儿子联手制作两个短视频《妈妈,网上都在说》,呼吁小网民分辨网上舆论破除信息茧房;警惕AI换脸技术带来的新型网络谣言和诈骗。没想到,这两条视频还被“北京网络举报”官号推荐。从严防死守到并肩作战,感觉倍儿爽。

再看看家里那个眼冒精光的“Z世代小战士”。未来战场依然道阻且长。所幸,身边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希望您也不再仅仅是鸡飞狗跳的日常。

责任编辑:魏超(QN0014)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