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宝成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如今,全国电气化铁路里程已经超过12万公里,电气化率达75.8%。电气化铁路的飞速发展,让火车跑得更快、运得更多,让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便捷。
速度提升,源于技术进步。电气化铁路的发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列车速度的飞跃,从宝成铁路改造后时速50公里的突破,到成渝中线高铁350公里的疾驰,再到面向400公里牵引供电系统的前瞻研究,每一次提速背后都是扎实的技术支撑。例如,早期接触网多采用铜镁合金导线,而京沪高铁采用的铜铬锆合金接触线,强度更高、导电性更好、更耐磨。与此同时,智能检修机器人平台、无人机智能巡检、自动化系统等先进装备的运用,实现了线路的无人化、智能化和精准化巡检,提高了维护效率,保障了高速运行的安全。
树立标准,实现自主创新。面对早期德、法、日等多国接触网制式混杂的维护难题,中国铁路开启了技术规范的“自立自强”。201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简统化接触网”是一大里程碑:其腕臂零部件数量减少39%,螺纹副减少57%,紧固力矩种类减少50%,制造稳定性与集成度却大幅跃升。这不仅使接触网安装和维护效率提升三分之一,更让“中国标准”走向世界。从基于复兴号技术平台研制的雅万高铁列车驰骋印尼,到匈塞铁路高速列车亮相塞尔维亚,“中国标准”成为国际铁路领域的重要参考。
攻坚克难,破解“蜀道难行”。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在复杂地形气候中经历了严峻考验,积累了丰富的复杂环境施工经验。雅万高铁2号隧道穿越地质条件极其恶劣的普哇加达县,岩土接触空气后极易开裂、崩解,施工中溜塌风险巨大。面对挑战,建设者创新应用“快挖、快支、快成环”工法,在软弱围岩中实现高效安全掘进,终使这全线“最难啃的骨头”于2022年6月贯通。中国电气化铁路以全地形、全气候的适应能力,为全球复杂环境下的铁路建设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五十年风雨兼程,中国电气化铁路从艰难起步到世界领先,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也是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缩影。未来,随着智能运维与绿色技术的深化融合,这条“钢铁动脉”将继续为世界的交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边欣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