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北京非遗保护为啥能“老树开新花”?

2025-06-14 22:20 千龙网

北京市今天发布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市非遗重点活动,45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将让市民在家门口尽享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共享非遗保护成果。(6月12日 中国青年报)

当京作硬木家具的榫卯结构遇见沉浸式体验空间,当千层底布鞋的纳鞋技艺融入时尚秀场——北京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正以多元形态诠释着非遗保护的当代价值。45项线上线下活动、123位新一批市级传承人名单公布,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梳理,更折射出首都非遗保护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进阶路径。

非遗保护的根基在于“传承有道”。123位新入选传承人中中青年占比提升,既延续着“师徒相授”的传统模式,也暗合非遗年轻化传承的时代需求。从王其和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到一得阁墨汁的古法工艺,传承人以身体实践守护着文化基因,而北京市推动的央地共建新模式,则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地域与行业壁垒,让故宫宫廷技艺与民间绝活在碰撞中实现谱系互补。这种“守正”与“创新”的平衡,恰是非遗保护的核心命题。

非遗活化的关键在于“融入生活”。北京非遗体验中心将酱菜制作、风筝扎制等技艺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非遗+时尚”“非遗+旅游”的跨界实践,则打破传统文化的圈层限制。正如卢沟桥的石狮与中轴线的非遗之旅形成历史呼应,当非遗从博物馆橱窗走入城市生活场景,从古籍记载变为可触摸的体验,其蕴含的文化密码才能真正被当代人理解与认同。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在非遗保护中展现的“系统思维”:既通过“一法一条例”夯实法治保障,又以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激活产业动能;既注重京津冀协同保护的区域联动,也推动口述史记录等基础性工程。这种“保护—传承—发展”的全链条设计,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首都方案”。

当年轻人穿着融入非遗元素的时装走上T台,当AI技术还原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存续,更是一个民族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精神成长。非遗保护的终极意义,或许就在于让六百年的榫卯智慧,依然能为当代生活搭建文化的“脊梁”。(文/刘美君)

责任编辑:耿娟(QL0009)作者:刘美君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