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穷二白起步,到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首位,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便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实体经济持续壮大,为大国发展固本培元。七十五载春秋,我们不断培育竞争优势,“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高铁飞驰……一项项大国重器惊艳全球,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中国正昂首阔步地迈进制造强国的行列,彰显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底气与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地位,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引领我国工业经济踏上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在这七十五年的光辉历程中,我国工业经济不仅实现了规模总量的跨越式增长,更在发展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从“中国制造”华丽转身为“中国智造”乃至“中国创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无限创造力和制造强国的崛起与腾飞。
夯实发展底气,彰显制造强国实力。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工业水平上。大国重器,正是我国工业实力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我国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40万亿元,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这充分证明了我国作为制造强国的坚实地位。从复兴号高铁的自主研发到“奋斗者”号的万米深潜,再到国产大型邮轮的远航,每一个国之重器的背后,都彰显了中国制造业“全”“多”“大”的独特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积蓄发展动力,展现制造强国姿态。坚持创新驱动,是中国制造业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关键,也是推动中国产业发展屹立于世界制造业之巅的“灵魂”。我国工业已从传统的人工依赖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约13%,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们对创新不懈追求的结果。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46.3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配套能力持续增强,为中国工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拓宽发展空间,凝聚制造强国信心。作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我国已从大规模“引进来”转向大踏步“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涌现。中国工业发展格局日臻完善,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突破制造业瓶颈,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七十五年沧桑巨变,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制造强国的新征程。制造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我们怀揣着光荣与梦想,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刘颂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