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佳节,正是海外游子思绪悠悠之时。月圆人未圆,仰望那一轮明月,浮现眼前的,是远隔山岳的亲友,刻到骨子里的童年记忆,还有舌尖上永难忘怀的故乡。
01
人对故乡的怀念,不得不先从味觉说起。味觉深藏不露,却时刻提醒着人们,自己来自何方。
就因为这份集体的味觉记忆,凡是出国的朋友都会不厌其烦地在异国他乡精雕细刻,重现故乡与童年的美味。她们会从新鲜橘子开始,又剥又削,又洗又烤,买来染料,打开烤箱,复刻出一盘软甜到极致的青红丝。做好月饼后,还不忘分享给同在海外的朋友。她们开着车,好像古代驿站的快马,一站接一站,一人接一人地传递。
大费周章送来的月饼,与其说是为了共享美食,不如说是为了一起思念。
为了这份思念,一对老夫妻,在异乡相互搀扶着,穿越半个城市去品尝一碗红油水饺;一个中年人,开车近百公里,赴一场需要自己动手下厨房包饺子的聚会;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记忆的角落里苦苦挖掘细节,打一个越洋电话之后,用曾经不沾阳春水的纤纤手,拌着油,搅着酱,大动干戈,下一锅饺子,含着泪跟家人说:“还是和妈妈的味道差一点”……
朋友说了一个故事:20年前,她的好友在新加坡怀孕待产。新加坡饮食极大丰富,可孕妇什么也不想,唯独苦思家乡的一口粉条。后来她好友回国了,隔三差五就来一份粉条,美其名曰,一定要补上那一口。还有一个加拿大的华人朋友,和朋友聚会喜欢包饺子,一起唱年少时的中文歌。有一次,当小虎队的“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响起,大家唱着唱着,笑了,又哭了。
02
这些年,我们国家的物流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跨国物流的发展,不管你身处地球的哪一个角落,都能买到祖国的风味。北京的稻香村点心、六必居咸菜,南京的鸭血粉丝,西安的肉丸辣糊汤,海南农场的咖啡,内蒙草原的奶茶,还有集中国小菜精华于一身的涪陵榨菜......一键下去,统统都能买到。只是,技术再发展,语音、视频、直播等等,再先进的虚拟团聚都无法代替真实的相处。
生我养我的地方,父母和手足之情,此刻显得弥足珍贵。
舌尖上的家乡,最令人怀念的,多半不是绚丽多彩的饭店,而是普普通通的家常。是土豆丝,疙瘩汤,银丝卷,包着油条的粢饭团,混着肉丸的胡辣汤;是雨夜中回到家,热气腾腾的大馒头;是寒风中推开门,等着自己的家常菜。
故乡的味道,它平常,每一个菜市场都有材料;它简单,每一个厨房都能端出。当时只道是寻常,可是,当离开家乡,你会发觉它又是那么珍贵。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游子们思念和家人围坐一堂,赏月吃饼,闲话家常,平淡又幸福的时刻。小时候,月亮升到偏房顶的时候,每家都会把洗干净的饭桌搬到院中间,各色果品一一摆上。谁家月饼花样摆得多,就预示着来年更丰收,所以,家家的桌子都是满满当当的。
“家”的概念在过去比较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家”也多了一种抽象的心灵感受。可以带来安全、舒适感的地方也可称为家,可以带来温暖美好情谊的人,都可看作家人。身处他乡,友情成为不可或缺的心灵之泉,天南海北的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月照花影的时刻,共同度过漂泊岁月的朋友,一起走过艰难时光的同伴,都成为思念的对象。
03
乡愁是文化的印记,味觉是最为深刻的文化基因。味觉背后,是人,是物,是那一方水土。
中秋来临,我们买来月饼,摆上果盘,打开窗帘,凝望夜空,尽量还原小时候在家赏月时的样子。此刻,味觉引发我们对故土最深切的怀念,毕竟,一个人无论怎么改变,味觉都很难变化,世界各地的佳肴,在某一个时刻,都敌不过家乡普通饭菜的滋味。
迪士尼的动画片《料理鼠王》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一个尝遍美食,极为挑剔,惯爱吹毛求疵的食评家,怎么去打动他?答案是,用再普通不过的家常菜重现妈妈的味道。
今夜,思念乘着月光,在大地上弥漫。月饼馅是咸火腿还是甜枣泥不再重要,中秋早已超越了节日和地域,成为文化的共同维系物。月儿弯弯照九州,无论走得多远,它提醒我们,文化之根在故土。
今夜,思念乘着月光,在大地上弥漫。社会越发展,人口的流动越是频繁,为了满足味觉而发生的故事就越多。可是,对于游子来说,今夜月明,千般思念萦绕,舌尖上的思念最为特别。
因为,无论走多远,放一桌天南海北的菜,就知道你的故乡在何方。那个永远也忘不掉的味道,就是你的来处。
作者朋友邮寄来的自制家乡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