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快步行进在复兴路上的中国而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它提醒我们,越是接近奋斗的目标,越要警惕突至的风险,越要检视既有的问题。从战“疫”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提升治理,我们国家在前行道路上必将更加稳健。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在2月23日召开的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铿锵有力的宣示、掷地有声的话语,为我们全面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指明了正确方向,注入了强大力量。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黑天鹅”,全国上下第一时间动员了起来,党中央坐镇指挥、迅速部署,各省区市守望相助、协同应战,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基层干部坚守岗位、始终在线,各条战线各司其职、主动担责……14亿人拧成一股绳与疫情进行坚决斗争。当前,疫情防控正在迎来积极变化,新增确诊病例呈下降趋势,新增治愈出院人数呈上升趋势。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我们的制度优势得以彰显,民族凝聚力得以激发,中国人民再一次在灾难中释放出攻坚克难的巨大能量。
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在克服困难中发展自强,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面对西方世界的遏制与封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未知风险,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们还经历过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直面过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挑战,但愈是艰险愈向前,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困难低头。事实上,也正是对各种挑战的积极回应,唤醒了中国人主宰自己命运的自我意识,激发起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豪迈情感,推动中国进入不断自我超越的能动过程。
艰险和挑战总是不期而至,但既然来了,惟一之法就是排除万难扛过去、战胜它。千百年来,中国经历了多少曲折而终能转危为安、履险如夷,恰恰说明中国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没有什么风雨波折能阻挡中国前进的坚定步伐。前不久,来自英国教授马丁·雅克的一段演讲在网上走红,主题是谈“为什么西方帝国衰败后就再无崛起的可能,而中国总是能不断复兴”,他表示,“中国其实是一个文明,但却‘伪装’成了一个国家的存在”。这样的比方或许不尽严谨,但多少呈现出西方学者的观察视角,那就是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文明共同体。面对困难,举国动员、上下一心,这份惊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就是我们化危为机,在淬炼中不断升华的重要密码。
对快步行进在复兴路上的中国而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它提醒我们,越是接近奋斗的目标,越要警惕突至的风险,越要检视既有的问题。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我们充分看到了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也更加明确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让我们的治理体系不仅高效“治已病”更能有效“治未病”,这无疑是抗疫之外必须补上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面对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我们还要有序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广大乡村春耕备耕,做到“两手抓、两手硬”,避免形式主义与顾此失彼。从战“疫”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提升治理,我们国家在前行道路上必将更加稳健。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些都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越要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新中国的发展成绩,哪一个不是在与困难的斗争中获得的?只要我们变压力为动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强化“六稳”举措,加大政策调节力度,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能够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拿出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屈服的大无畏革命气魄,在“挑战—应战”中迸发更强大的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彻底战胜疫情,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