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好!请问这是老林家吗?我是挂钩您这户的干部,今天来看看你们。”“哦,哦,快请进……”日前,福建省大田县文江镇典坑村贫困户老林家门口来了一位特殊客人。面对眼前陌生的中年高个男子,老林愣了一下,回过神来,赶忙把他迎进门。来人正是与老林结对帮扶的镇财政所干部陈某。(11月2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
结对帮扶干部入户走访,再正常不过,但为何贫困户居然“楞”了一下,一会才“回过神来”,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多下一番“绣花”功夫,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多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谋一谋。看来这帮扶好像并未成为常态,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猫腻”?
今年8月初,县委专项巡察组查看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工作手册》,竟然发现一本帮扶手册2018年7月之后的记录一片空白。通过走访调查,县里调整结对帮扶干部以来,陈某不下基层不进村、不入户不作为。“一方面贫困户离城区较远,怕麻烦;另一方面思想上没引起高度重视,就放松下来,工作作风不扎实,没有俯下身、沉下去。”面对组织的谈话,陈某后悔不已。最终,专项整治还未结束,陈某就因不落实帮扶责任问题受到了党纪立案审查。
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到村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落到实处,特别是帮扶干部更是要身先士卒,要扎扎实实的“驻”到村里,实实在在的帮扶群众。但是,由于管理不严,监督不力,个别扶贫干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怕麻烦”,这必须引起各级管理部门高度重视。
扶贫、脱贫、改善民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而帮扶干部则是走好“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步”。帮扶干部能否心系群众、履职尽责、有所作为关乎扶贫工作的成败。前不久,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三名驻村干部被通报,他们名为驻村,实际一年在岗时间不足50天,其中一个甚至仅仅13天,而云南省要求是每年不低于200天,这又一次暴露出个别驻村干部“名在人不在,干事走过场”的无为心态。
众所周知,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应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扶贫作风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帮扶干部如果“怕麻烦”,让帮扶工作有名无实,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福建省大田县开展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巡察,对“走过场”的扶贫干部动真格,向广大干部宣示了狠抓脱贫攻坚的决心,也彻底堵死了个别干部投机取巧、为官不为的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