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本靠腿到日行千里,从跋山涉水到四通八达;从舟车劳顿到朝发夕至;从前与现在,慢与快的巨变,70年来,国人出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你都经历过哪些?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表达人们生活的惬意。“慢火车”成为上世纪80年代标配。
从挂着铃铛叮当响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到悠哉悠哉的绿皮火车,出行已经成为国人生活方式重要内容。买个菜、探亲交友、学习访问,都要依靠自己的强大体力挤上大火车。两三个人穿越重重人流成功挤进车厢,彼此会神一笑。这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简单的快乐,火车是承载他们青春记忆的地方,就像一盒胶卷一样,印刻无数国人生活百味的影像。
为了服务好大众的出行生活,铁路部门学习“雷锋”劳模先进精神,为人民服务。一句叮嘱、沏杯热茶、“面包瓜子方便面”,都方便人民的旅途生活。侃大山、拉家常,短小车厢容纳五湖四海的人,每个人的故事在这里交汇。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不仅拉着一列列旅客驶入天南地北,支援建设祖国;也见证亲人离别的眼泪、情侣分舍的不离、入伍参兵的自豪和重温故乡的温暖。
随着市场经济开放、人们下海经验探路的成功,人们出行频率逐步增加,作为儿童时期的火车就更加出现人们的生活片段,成为如今科技、文化、经济、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伴随出行需求的多元化,旅客列车服务也在不断改进,从单一排队窗口购票到微信、支付宝场景多样化;从“一票、一证一人”到刷脸、刷证进站上车;铁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从前的车、马很慢到如今的高铁千里一日还,快的不仅仅是速度,还有我们的生活品质和理念,更是时代和国力的蒸蒸日上和与时俱进。5000多列高铁拉着近1000万人风驰电掣,超过2.5亿人搭乘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穿梭在城乡,这是中国的一天。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作为新中国的一张“崭新名片”和民族工业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的代表,高铁奔腾在时代的康庄大道上,伴随车轮飞驰的轨迹,带着无数为美好生活为之奋斗的人民,奔向梦想中更美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