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些基层同志因为会多、文件多,“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也有一些同志被“调研”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忙于接待调研并不断重复经典调研路线。实地调研,是促进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的重要方式。但“接待调研”耗费过多精力,不仅会催生“有调研却不深入”的现象,也会降低基层工作效率和治理效能。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调研对于基层的干部而言太难,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深入到群众中去,而是他们没有时间到群众中去访贫问苦。
同时,调研上的“不断重复经典调研线路”本身也是一种形式主义,这种热衷于“造盆景”的做法,既是基层干部的无奈,也折射出上级调研上的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的“花架子”不但“架空”了调研的初衷,还成为了基层减负的“绊脚石”。
基层减负通知出台以后,各地积极行动,针对本地方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精准出击,这样的方式的确帮助基层的干部解除了捆绑手脚的束缚,但是形式主义的诟病太深,并不会一时半会完全消除,需要久久为功。
调研,需要到群众问题最多的地方去,需要强调主动性,不能假手于人,在问题上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才能够看得到事情,听得到真声音,想得到真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避免“接待调研”成为基层减负的“绊脚石”,就需要多一些“说走就走”的调研,少一些“到此一游”“文章一流”的“假调研”,才能够避免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有时间走向田间地头,全身心地投入为民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