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香山评论|何以解决慈善“被骗”之忧

2019-06-20 16:21 千龙网

近日,杭州某知名论坛上一篇“为父筹款看病”的曝光帖传得沸沸扬扬。一个月前,萧山一位姑娘替患重病的父亲在水滴筹发起20万元的筹款,朋友圈好友看到她发出的链接,不少人捐了款。结果,细心人发现,该女子的微博各种炫富,既没看出“生活困难”,也没看出“万般无奈”,相反活得还挺滋润。网友们不干了。面对网友的质疑,女子似乎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近些年来,诈捐风波屡屡见诸报端,让广大群众的爱心屡遭伤害,对于网络慈善的质疑声和谴责声愈发强烈。可是,对于这一类事件,道德谴责具备约束力吗?有,毕竟违背道德在现实生活中会引起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但道德的约束力还是有限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对道德施压免疫,甚至有以诈捐成功沾沾自喜,大有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架势。道德是软约束,防君子难防小人,本就不在同一个世界里,又如何能“深度对话”?

我们处在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潮中,人们利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的便利,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对于网络诈捐事件,网友并不具备专业的辨识能力,他们只是凭借善念在行动,没有办法对真实性鉴别。况且,在动人的故事和善良之间,失去了分辨力和抵抗力也在所难免。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此类事件的原因,是在诈捐的事和网友的善良之间缺少一个信息证实的环节。相比于传统的慈善募捐的严密审查、跟踪报道,网络慈善的主体繁多,且审查机制并不严格,所以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网络媒体平台的责任就非常关键了。

只依靠网络平台把控慈善募捐的流程并不现实,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是否能批准平台获得个人征信的授权,能否获得个人房产状况的调查权,又能否有渠道了解到个人资产情况?这些都是网络募捐中的关键信息,不可或缺,但它又同时是个人信息的一部分,平台又如何突破隐私权界定的范畴?全国这么多等待帮助的家庭,平台又是否有这个能力精力一一做到尽职调查?

把慈善事业做得周密,不只是对广大爱心群众负责,还可以挽救网络众筹慈善,激发更多人的善心,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是真正可以持续发展的网络慈善模式。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作者:冯欣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