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500字评文学月] 作家要懂人情世故而不世故

2018-10-30 14:48 千龙网

1540256181379

10月22日,石一枫“城市新人物”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图为作家石一枫。(北京出版集团供图)

有评论家说,“70后”作家似高山间的溪涧,虽常见清流涌动,却不能发出喧弘的声响。“70后”写作被贴上过“小痞子”写作、“泛文化”写作、“无聊写实主义”等诸多标签,这些标签暗示着这类写作的某种非独立性特征。

石一枫无疑是“70后”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小说把世事的艰难与作家心中的悲悯情怀汇聚成一种新的抒情精神,完成了作家从痞气向精神深度追问的转向。

作家们如何在新时代创作出不辜负时代、不辜负自己的新文学,不仅是“70后”作家的写作困惑和挑战,也是所有作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时代问题。

从“自认犬儒”走向塑造“城市新人物”。从崇高走向平凡,是生活的本质,也是作家走出心灵困境的解答。将高尚的追问落入生活,用坚硬的生活触碰信仰,让“我”走进生活,与世界血肉相连,真切感受、体验、经历“人”的生活,才会让作品有血有肉有筋骨有灵魂。石一枫走出了一条塑造城市小人物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

写作是以“人”为本的苦修之旅。评论家刘再复说:“小说要用良知去感知和体察人类的生活,要发现人类心灵的秘密。”托尔斯泰说,他并不能干预小说中人物的自为意向。人是小说的视角、生活的主角,写作其实是从了解人、描述人性人情开始。石一枫说,“要懂人情世故,但又不能世故,这种人是比较适合写作的。”

老舍有小羊圈胡同、莫言有高密乡,跟前辈作家比,“70后”作家缺乏自建精神家园的大师气魄。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心灵外史》等作品,让我们看见了年轻的作家们找到了以“城市”为精神原点,叙述当代人心灵世界的新文学创作方向,他们正努力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一代人的剪影勾勒下来。(千龙网评论员 池青)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作者:池青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