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评论> 正文

[暖评] 用正确的方式讲述“北京故事”里的文化主角

2018-01-16 16:53 千龙网

189291

2017年,北京备案登记的博物馆达到179座,累计举办了400余个展览。平均每天,北京市民都能看到一段新的“北京故事”。

去博物馆,看展,已成为这两年“北京故事”里的“当红”文化景象。2016年,海昏侯墓和妇好墓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时人潮攒动,展期延长再延长;2017年,《千里江山图》的展出,引发“故宫跑”;还有从去年年底一直火到今年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文物被关注和文化复兴现象,折射的是当下民众对文化和精神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内在需求。

这些藏在禁宫里的“老古董”受到民众喜爱和关注,恰好说明不是民众不爱文化文物,而是之前没有找到展示文物和宣传文化的有效打开方式。

让文物“活”起来,首先宣传者的思想要“活”起来。一本正经老学究式说教的方式,已经不是“萌萌哒”年轻人喜欢的说话方式。“央视爸爸”一本正经“卖萌”宣讲国宝的方式,赢得大群年轻观众的打call和口碑收视双收,充分说明转变老旧思想,创新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晦涩枯燥的历史文献资料也可以有生动鲜活的现代表达。赋予“古老”的文物,现代的“思想”,才是激“活”文物的正确方法。

让文物“活”起来,还要有意识培养民众更高层次的审美品位和情趣。盲从和随大流,是惰性思维的常态表现。要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就要努力创造高水平高质量有内涵的文化节目,让民众知道好和美的标准是什么。这几年一些电视台和媒体平台为了挣快钱产出的一批批粗制滥造的节目,损伤的不仅是良性的文化市场,严重点说,是拉低了整个国家民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百心百匠》等高水平文化文博节目的火爆,是正常审美的回归,也是民众对美好标准的重新认可。

文物、文化的价值在于蕴含在其中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人的故事。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藏在紫禁城里,有的陈列在博物馆里,有的写在古城墙上,有的还在老街胡同里继续上演。今天我们要做的是,让先辈们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精彩。(千龙网评论员 池青)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作者:池青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