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将至,大家都盼着能有一份厚厚实实的“年终奖”。经济增速放缓,谁的“年底红包”会缩水?结构调整见效,哪些行业会有“意外惊喜”?收入分配改革不断深入,收入差距问题有多大改善?一份年终奖,承载着大家对明天美好生活的期许,也折射出新常态下民生改善的新问题、新挑战。(12月30日《人民日报》)
岁末年底,又到了考验上班一族耐力和定力的时候了。一方面,大家忍受着年假将至前那股兴奋劲儿的焦灼,一天天数着日子期望着解脱大限的到来。另一方面,大家又都瞪起眼睛、竖起耳朵留意着关于年终“红包”的一切消息,心怀忐忑的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个大“红包”可以忽从天降。
谈及“红包”,几家欢乐几家愁。尤其是当尘埃落定的那一刻,许多人的失落感瞬间陡升,仿佛因为没有等到预期中的“红包”或者是“红包”分量不够,接下来的这个新年过的都毫无滋味一般。其实,“红包”无非是年底大餐的一道佐料,然而却不经意间成了一些人的伤心诱饵,甚至成了他们以吐槽和抱怨作为武器炮轰单位的导火索。缘何如此?归根结底,在一些人眼里将年底“红包”看得太重,在他们眼里“红包”红包的有无和多少非但是关乎单位对个人的从业认可度,而且上升到单位社会责任履行和老板人品良知的高度。
于是,不幸福感在一些人心目中油然而生,在怨声载道中不仅当年的过往种种被这种伤感颜色完全覆盖,就是来年的空白底色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的渲染。原本,如果没有“红包”的存在,他们大可更幸福快乐。然而在周边和自己身上发生“红包”故事时他们却不幸福了,因为“红包”成了他们一个对抗工具,对抗自己和别人幸福的工具。
须知,“红包”是比不得的。由于体制机制、行业性质、入门条件、工作难易度、个人贡献度等诸多条件的不同,“红包”的形式和模样也差千万别。拿快递行业来讲,快递小哥的收入可能高过许多工薪一族,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劳动强度又岂非我们空调冷风、八小时上下班的滋润可比拟。再拿旱涝保收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讲,可能享有十三薪和年终奖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我们可曾想过他们都是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成功闯关的勇士,而且他们求学的艰辛和工作后的压力很多时候又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然而,他们一定就幸福吗,也未必然。个人的能力和贡献会有体现但未必会被放大,在行政级别红线面前,发到手的也是差异无几的“红包”。
另外,“红包”是等不得的。员工的心思单位领导岂会不知?又有哪个领导不希望自己的下属过年时满心欢喜?不发“红包”或者少发“红包”,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领导的人品和魄力,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单位的制度规定、单位的盈利水平以及单位对员工的整体评价。所以,该来的一定回来,没有的尽管望穿秋水依旧会不见它来。另外,想要“红包”没错,首先得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职场“身价”,当你成长为独树一帜的鲜花并惊艳绽放时,“红包”自会如蝴蝶一样竞相飞来。
我们不否认是“红包”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因子,但幸福感的支撑点应是自己创造而不是别人赋予。“红包”作为额外工资奖励,会在经济收入上让人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精神上的“红包”激励更为重要。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人都有给自己创造精神“红包”的机会,工作团队的磨合默契、生活中朋友的互通有无、个人学历知识的充电拔高、家庭经营的幸福和谐,所有这些都会让你在岁末盘点时会心一笑,而恰恰是这些“红包”最能保值和增值。(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杨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