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实体经济领域中来

2016-12-22 11:1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报道,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7年中国楼市发展方向,强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如果放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以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看,其传递的信号却并不简单。在笔者看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起码传递了四个信号:

一是房地产的民生属性,将被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这些年,房地产“支柱产业”的说法非常强势。房地产一柱擎天,已经成了许多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路径信赖。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哪个地区的房价高,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力度大,哪个地区的地方官员就脸上有光。希望所辖地区房价再高些、虚火再旺些的官员,决不是个别的。这一次,中央明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首先意味着要对涉及房地产的官场潜规则,做出针对性更强的拨乱反正。

二是更强调民生属性的房地产,其品种结构将有一个较大的变化。既然“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那开发什么品种的房子、向哪些需求者供应房子,也就成了一个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民生属性的住房,既不可能全部指望市场来解决,也并不全是房价问题。笔者认为,看政府是不是真心把房地产当作民生工程,就要看政府在房地产结构层做出怎样的选择,民生楼盘、商品楼盘的“蛋糕”怎么切。对此,在前几年经适房、限价房、自住型商品房等所有品种都有过尝试,也都暴露出一些问题的现实背景下,适应人群更多、对外地劳动者也能起到住房保障作用的公租房,将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三是民生属性的房地产,其过强的流动性,以及不太规范的相关服务,都将成为调整或整顿的对象。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为什么这强?炒作之风为什么盛?关键是社会资本的大量流入,以及信贷、利率的相对宽松造成的。而所有这些,无一不与各级政府把房地产列入“支柱产业”、从而加速全社会为其“添柴加火”。当“辛辛苦苦几年忙,不如炒上一套房”成为残酷现实时,多少人还能淡定自若?可是当每个人都把这个“真理”化为行动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岂不是越来越大?个体自认为理性的事,一旦演变为群体行为,却极有可能变成“集体最不理性”。因此,“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之根本意义,就在于把房地产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引导到有利于公共价值的方向上,避免“集体最不理性”的情况发生。

四是民生属性的房地产,是对实体经济的无形支持。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样的部署很必要,也很及时。这几年,房地产市场过强的投机性,导致搞实业的企业家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股市、房市中。在资本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经营惨淡,在即将被退市的边缘,却可以通过卖几套房而“保壳”成功。这种几乎不创造价值的炒作,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肯定是非常不利的。强化“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很大程度上会使那些即将“飞蛾投火”的实体企业家止步于房地产领域,重新回到更有希望的实体经济领域中来。

责任编辑:倪恒虎(QU0012)  作者:沙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