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像病毒一样穿插在社会各类信息渠道中,悄无声息地传播,其中一些不实谣言产生的巨大负面影响令人扼腕。击溃网络谣言,势在必行。
网络谣言的扩散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谣言传导的信息本身十分重要,能够迅速引爆大众话题。其次,谣言真假难辨的同时,缺乏官方权威渠道合理辟谣,稳定公众舆论导向。第三,危机发生后,公众往往抱持宁可信其有的态度,不注重对源头信息的重新核实查验。第四,网络辟谣的危机公关渠道尚未搭建成熟,在主动、尽快地提供全部信息方面举步维艰。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看出,网络谣言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我国正处于公民知情权的加强和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探索区间。磨合正在进行,对待网络谣言的病毒性扩散,其方法在疏不在堵。
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适时公开重要信息。强化公众参与的力度,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改被动式信息发布为积极开辟沟通渠道,保证公民的参与热度,更能够为政府信息渠道的权威性增添光彩。
适当公开信息,把握舆论主动权。在碎片化信息大爆炸时代,4G网络的运用让更多的信息被披露到网上,信息发布的渠道众多。正式进入自媒体时代的公共部门,要更好地把握危机的苗头及发展方向,揭露真相、关注实情、紧握时机。合理整合新闻发布方式,在相关信息的发布和追踪上,合理筛选事实,规划信息公布时机,消除谣言发酵空间。
建立有效信息发布体系,借助权威机构东风。构建合作平台和应急机制,借助权威第三方渠道,赢得危机处理优势环境,优势互补,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畅通。微信公众号、微博、各类线上APP、网络直播、电视新闻和纸质传媒等方式的交替穿插,保障信息覆盖面和通达度,抓住时机及时引导舆论导向走向缓和。
谣言的产生往往抓住了不同年龄层面、不同行业类别的盲点,在公众关注的热点上下文章。传播谣言,可能附带了灰色利益链条,也可能只是“被谣言”。作为公众的一员,在网络上对待热度高、可信度低的存疑问题,先做到理智核实,再传播评论;对于已经传播的不实谣言,需要以公益心态,及时更正删除,加入到辟谣行列中来。击溃网络谣言,疏之有道,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