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是国际民航日。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低价航空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乘坐飞机出行。据中国民航局公布的《2015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年,民航局等单位共受理航空消费者投诉3418件量,较2014年增加1498件,增长78.02%。众多的投诉中,就包括“机场高价餐饮”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12月8日财经网)
机场餐饮“没有最贵,只有更贵”,从一碗面92元、一份抓饭108元中,足以窥斑见豹。由于乘客赶航班来去匆匆,在迫不及待中又怎会顾及这点小钱,无奈之余只好“窝火”式地挨宰。
“机场高价餐”是一笔怎样的买卖?其实无关“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垄断经济学”的产物。追根溯源,无外乎三个症结使然:一者,市场竞争不充分。能“傍”在机场下搞经营谋生的恐怕不是“等闲之辈”,即便是招标“价高者得”,为保证相应的利润所得,又怎会不把“竞争成本”转嫁到乘客身上?在机场与经营者达成利益共同体的语境下,那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二者,市场经营不理性。在经营者眼里,飞机乘客的消费能力都比较强,不宰白不宰;而且,市场交易规则完全由商家“说了算”,且形成价格联盟,消费者哪有选择权与话语权?比如吃面,这家92元一碗,那家也是如此,爱吃不吃,你也拿它们没办法;三者,市场监管不给力。且不说投诉不便、不诉不究,“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也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根治。
一个基本共识介,机场不是法外之地,消费价格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市场逻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香港机场T2大楼就有10多家快餐店入驻,仅需二十几港币就可吃到一份饭或面。于此而言,机场“高价餐饮”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一方面要用“看得见的手”进行调控、监管和把关,对机场餐饮严格遵循市场定价规则,并保持与市场价“就低不就高”的民生原则,彻底剿灭暴利空间,主动撇清权力寻租嫌疑;
另一方面,可依据《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显失公平的交易无效”条款,通过消协、社会组织抱团公益诉讼等途径,对垄断行业明显不公平的服务收费进行司法追究。更为重要的是,应对机场顽固难化的服务“权贵”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市场监管和问责处理机制的“补位”纠编,不能任由垄断行业将公共资源据为己有而“闷声发大财”。
一言以蔽之,只有餐饮数量有了,质量提高了,管理到位了,让乘客“真方便”才是硬道理。补齐航空服务和管理的“短板”,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