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评论] “要保护”传统村落何尝不是一厢情愿

2016-11-25 16:2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这是一个需要站回最初的“原点”去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村落?什么是乡愁?冯骥才认为,留得住乡愁最重要的恐怕是它的精神文化价值,留住我们对于家园的情感、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怀,而不是怎么留得住游客。(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

笔者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在一个不知名的偏僻小县城工作。即便如此,偶尔回老家也会心生感慨:曾经穿村而过的小河如今被大型机械挖得又宽又深,傍河而生的杨树林被几方鱼塘取而代之。我想,夏天放学后的孩子们再也无法在小河边嬉闹、捉知了猴了吧。土坯房、泥石墙越来越少见,曾经鹤立鸡群的楼房,现在已司空见惯,无人提起。又有几栋小楼拔地而起,不常回家的我已无法辨认它的主人是谁。我想,这个儿时的玩伴或许也不记得我了。

吃饱了,甚至有点吃撑了,乡愁似乎就值得玩味了。某一天,我厌倦了城市的繁华,看腻了闪烁的霓虹,疲于应付职场的勾心斗角,所以,我想回到“原点”,企图找寻那份久违的古老、淳朴、不加雕琢。然而,事与愿违——我发现在我外出的那段时间,谁霸凌了她。因此,患有精神洁癖的我,无法容忍那块曾经纯真的处女地而今却在滚滚洪流中沾染了血腥味。在待不下的城市与回不去的农村之间,我的乡愁泛滥了,于是乎发出了“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哀鸣。这就是“我”的逻辑。

然而,这也仅仅是文人骚客的小情调而已。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并没有什么不适宜,也没有那么多愁绪,想要挽留或是回到过去,反而是生活的压力促使他们希望农村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快地向大城市看齐,以此弥补交通、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短板,至少半夜上厕所不必提着裤子穿过冰冷的院子……

所以,当我们酒饱饭足之后来谈论乡愁的时候,请多为9亿农民兄弟的出路考虑考虑。

农村要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城市化道路是现实路径,而这必然意味着与传统村落告别。而“保护”之中“保留”的成分最大,所以说,“要保护”传统村落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实践层面都有悖常理。

你不能一边享受着城市的现代化,一边要求农村为你保留原始风貌,等你情绪来了,为你解闷消愁。农村,首先是农村人的农村,它没有义务为谁停留。城市要发展,农村也要致富,此为共同富裕。停留在过去,你要不要?

其次是农村如何发展的问题。“千村一面”其实也是市场的选择,正如大多城市的发展轨迹相似一样。如何避免“千村一面”,政府要不要干预,干预的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有待权威部门研究。

其实,“千村一面”也是个笼统的说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风俗,只是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相似罢了。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不相似反而奇怪了。所以,还有没有必要强调绝对的差异性?留给杞人讨论吧。

唯一确定的是,传统村落要发展,乡愁怕是留不住了。

乡愁,大概就是用来回忆的吧。

责任编辑:池青(QU0010)  作者:卢衍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