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末,培训学校内上百人的教室座无虚席,学生揉着眼睛听课,时不时打着哈欠;教室外,家长在休息室内百无聊赖,靠玩手机游戏或看电视剧打发时间。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靠前的座位,通宵排队报名。而一些孩子在周末的时候,不仅要辗转好几个培训班,甚至奥数课要赶三个老师的场。(11月22日《现代金报》)
“小升初”培训如此火爆,并非宁波一座城市的“专利”。无论是通宵排队报名“抢座位”,还是不怕舟车劳顿辗转赶场,勾勒出的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复杂心态。
毫不讳言,“小升初”培训火爆,利用的就是学生及家长的焦虑情绪。对“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来讲,谁都不愿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即便孩子再没兴趣的培训班,也少不了家长的“兴趣”。如此一来,课外培训的需求也就成为商业兴奋点。
坦白地说,家长们并非不懂教育,也不是不知道尊重孩子。但在当下“唯分论教”和“名校情结”的语境下,由各种因素裹挟而成的“升学焦虑症”甚嚣尘上。手头的一份调查显示,超半数的中小学生正在上课外辅导班。诚如一位家长所言,“孩子别的同学在课外使劲地补课,你说有哪一个家长这么淡定,不去上培训班”、“我不想孩子长大的时候怨恨我,说我没有舍得花钱给他报培训班,不然他可以发展得更好。”
这种心态颇具普遍性和代表性。此语境下,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却又担心“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又碰巧喝下了培训机构熬出的那碗“鸡汤”——面对吹得天花乱坠的课程、神乎其神的“明星学员”,再加上广告宣传“猛轰滥炸”,怎能“独善其身”呢?
显然,“小升初”培训火爆是“一个巴掌”拍不响,除了应为应试教育的理念纠偏外,更应站到教育改革高度去审视,这样才能不回避“家长焦虑症”真正病灶。换言之,只有“零障碍”教育的推进过程与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的过程同步协调,让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水涨船高”,才能将学生从没完没了的补课班中解放出来,家长的“升学焦虑症”才会有治愈的希望。
尽管这几年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停歇过,但似乎成效并不那么明显。至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没有真正减下来,“唯分论教”的应试教育还没有突破重围。所以说,“让每一所学校都优秀,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良教育”,满足这种期望需要为政者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评价机制多远化、改变应试化积弊等联动改革上做出积极的回应。(千龙网香山评论特约评论员 徐剑锋)
新闻细读:如此疯狂只为“小升初”?到底谁之过?